雖然徐梁一直堅持大明要發展技術,這樣可以造福於民,提高國力。
但是他也不指望蒸汽機能夠瞬間解決大明帝國勞動力缺失的問題。
這一定是一個長達數年,甚至十餘年的過程。
因為這個世界,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自己的加速下,大明已經發展很快了,不可能快到變態。
土地的勞動力也並不會因為此事而徹底解放出來,因為眼下大明的科技還沒牛叉到發明收割機。
他們仍舊需要在豐收的季節下地幹活,與老天爺搶時間。
唯一的改善可能就是民兵每年多了一個多月的訓練時間,對於民兵而言,戰鬥力又有了顯著的提升。
因為這種強度的訓練,明顯已經超過了萬曆之後的京師三大營。
在徐梁的把控下,整個國家的一切都緩慢有序的朝著方面前進。
越來越多的百姓家的孩子,放下鋤頭,進入課堂。
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因為不夠聰慧,或者家裡的收入原因,學習木鐵的技藝,成為未來的產業工人。
想必他們,更有優勢的子弟,則會進入更廣闊的平臺,作為也會更加不凡。
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情,國家雖然在向前方展,但是終究沒法完全平衡,有的人就是會越來越富有,而更多的人註定平凡。
但是徐梁可以做到的是,在他執政期間,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向前的。
而且國家永遠不會關掉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上升通道。
這就足夠了。
在醫學方面,這個國家,透過努力,培養出了更多的醫生。
只是因為中醫對執業醫師的要求太高,所以各省的醫學堂只能培養出醫生這一級別,解決一般常見病症,疑難雜症則只有指望大學的醫師出手。
如果只看大明京師一帶和江南地區,大明真的已經煥然一新,徹徹底底從戰爭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展現出整個時代,都沒有的欣欣向榮的姿態,讓整個世界都止不住的敬畏和羨慕。
這真的是一個極其強大的帝國。
“他們的新生兒不需要擔心各種疾病而導致的夭折,他們的老人由朝廷負責山陽,他們的年輕人,因為擁有這個國家的戶籍,便可以享受非常好的教育,通情達理,遇事風度,即便尋常人家也如貴族一樣富有涵養。如果讓歐洲的貴族們來這裡看看,肯定會讓他們羞愧地無地自容。”
傳教士們在他的日記中記錄道。
徐梁治國四年,教廷的宗教裁判所還在處決異端,近代科學如同羸弱的萌芽,在真理和宗教之間搖擺。此時還沒有群星一般的科學家出世,整個世界的自然科學都由少數一些人推動。
徐梁治國五年正月十二日凌晨,皇后的第三個小傢伙誕生。
非如皇后所願,竟然又是一個男孩,皇后感覺自己帶娃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但是整個宗親系統卻非常開心,因為皇后誕生的龍子越多,代表著朱家的部分血脈,也就越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