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明夢
“陛下說的沒錯,尤其是荊王之事,兩年之內不能襲爵,在外面惹得亂糟糟的,大家都認為,陛下要虐待舊皇室。”程賢說道。
荊王一脈來源自明仁宗朱高熾,明正統十年從江西建昌遷都蘄州。朱慈烺一直兼著朱家族長的擔子,經常透過宗人府得到一大堆資訊,比如再不讓荊王世子襲爵,世子就要因為沒有俸祿吃飯餓死了。
氣的朱慈烺數次想請求皇帝關閉宗人府,現在皇帝姓朱了,就該換新的玉蝶,重新造冊,別放朱家子孫的姓名了。
“這其實是朕的家事。”徐梁不想跟程賢多談這些。
“陛下的家事,也是天下事。陛下,如今天下逐漸太平了,您想讓臣子們守規矩,您也要習慣守規矩的日子。您若是對現有的規矩不滿,可以改變規矩,但是不能沒有規矩,不講規矩,那是桀紂等君主做的事情。你若是對荊王一脈不滿,可以找出他越矩之處,而不該拖著。”
徐梁略微沉吟,見程賢將事情說的那麼嚴重,可見這件事情確實上升到了國家高度。
徐梁覺得如今程賢已經不是內閣首輔,似乎可以更好的成為自己和群臣之間的橋樑,當下說道:“藩國之事,耗費太大,大明二百七六十年間,簡直被藩王腐蝕的千瘡百孔,我確實有意改變舊制度,以後只允許賢德的人禁爵,與國無用著,不與封賞。”
其實程賢心裡很清楚,藩王對朝廷的財政和土地消耗非常大,雖然陛下藉助動盪之機,對這種環境做出了一些改變,但這種問題,如果不得到根本上的改變,不出三百年,同樣的矛盾依然會激化。
但陛下的問題,依然存在矛盾。
因為明朝的分封制,最早的時候,是用賢王去攝政,控制地方,但是後來的根本目的是養豬。因為藩王過於優秀,很容易引起與中樞的關係不睦,甚至動盪。
最為關鍵的一點事,這賢與不賢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朕並非先皇一脈,也不怕背不孝的黑鍋,朕願意分封給他們爵位,已經是天大的恩惠,誰喊朕不仁,朕就讓誰的名字從玉蝶中除名。除非朱家子孫,有考中公務員,做出巨大的貢獻,亦或者渠道帝國學府較高學歷,並有重大科研、文教突破的人,由宗人府評定後,再行冊封,同時爵位只作為榮譽頭銜,保持俸祿,卻不允許襲爵。”徐梁說道。
宗室在政績、經濟、文化領域其實都有很多資源,如果他們能打破樊籠,走入社會,其實一個很好的選擇。而且徐梁會選擇他們走向軟實力的領域,這樣既不會影響到政權的安危,又可以為皇室提升聲勢,提高皇室的整體軟實力。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皇室靠自己的本事吃飯,而不是成為朝廷的負擔。
程賢作為前內閣首輔,對於國家整體的執行情況,甚至比徐梁還要熟悉,他自然清楚藩王佔據國家財富的比例,這些人在國家動盪之時,除了被動的承受,鮮有真心為國付出之人。不僅僅是藩王,一切勳貴都想著守護自己的財富,卻沒有人願意為國家付出什麼。
“陛下。”程賢再次說出了他的擔憂,“皇族乃是天下的表率,若是陛下難以做到家族和睦,那如何讓天下百姓家庭和睦?這是否會打破我們大明以孝治國的倫理觀念?”
“不必擔憂。”徐梁道:“朕以為能否襲爵,與遵從孝道與否沒有關係。他不能襲爵,是他的德行達不到我大明要求的標準,是他本身不孝,是他本身不遵從祖宗訂立的規矩,他就不配做大明皇族的子孫。朕本來準備過一段時間,有個完整的提案,再將其公佈於眾,今日倒是先跟先生談了。”
程賢心裡清楚,陛下對於此事已經有腹案了,他只是在考慮。
只是荊王之事,很有可能是陛下在推波助瀾,然後引起社會討論,然後朝廷不得不出手解決此事。
看似皇帝處於被動,實際上皇帝處處處於主動。
程賢甚至懷疑,荊王還被矇在鼓裡,偷著笑呢。
“荊王世子,年紀不過二十出頭,暫且不論他心性如何,只說國難之時,他為大明做出過什麼貢獻嗎?單憑血脈論英雄嗎?”徐梁道:“若是以血脈論英雄,也輪不到太祖建立大明吧。”
程賢順著皇帝的思路思索,皇帝是想讓優秀的人才,擁有爵位。
而優秀的人,勢必會越來越優秀,他們也會越發的依仗皇帝給他們的尊崇,踏踏實實的為皇帝做事。
這樣一來,皇室也會分為兩個層次,優秀者和不優秀者,這樣就會直接分裂皇室,讓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人,站在皇帝身邊兒。
如此一來,朱家給皇帝帶來的威脅也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