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八百九十九章 軍方的新想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九十九章 軍方的新想法 (2 / 3)

雖然殘酷,卻是大明社會的現實。

直到皇帝陛下異軍突起,範新尚以“讀書人”的身份進入了軍中。相比那些棄筆投戎的生員、舉子,範新尚沒有讀過任何兵書戰冊,對打仗沒有半分概念,甚至聞到硫磺、硝石的味道就想吐……所以他進了訓導部。繼續當教書先生,繼而成為了訓導官。

可以說,他切身經歷了“訓導官”等於“老媽子”的時期,也格外珍惜如今總訓導部成為四總部支柱之一的榮耀。

既然與兵陣天生相剋,範新尚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無限的人心揣摩上,一門心思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人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套路的。小到掖被子,大到憶苦思甜會,手段萬千,運乎一心。

範新尚肯琢磨,又有人生閱歷,自然比剛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子強許多。漸漸成了一個小團隊的核心。既然有了團隊,就要有凝聚力,力往一處使。範新尚以恢復大漢尚武之氣為綱領,團結了更多年輕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在內部視宦籍訓導官為恥,對外則代表武官向文官爭權。有這兩重壓力。“漢社”日益有凝聚力,影響也漸漸擴大。乃至於傳到秦良玉的耳中。

至於徐梁,更是早就從十人團處拿到了每個漢社成員的名單和履歷,只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有助於工作更高效的推廣,也因為他們對皇帝、皇室的忠誠,所以採取了放任展的態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坐在這間仿漢式的雅間裡一共有三個人。除了腦範新尚,還有兩個年輕人,都已經蓄了鬍鬚,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成許多。

其中一位是大明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後,譜中錄名邦,論輩分比當代臨淮侯還要高一輩。

相對於社會底層的範新尚,李煒這樣的世家子弟更加重視“清名”。而且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和看問題的角度,他們更容易接納“民族國家”的概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正是此等士子從小要背的功課。

而且在原文中,這句話之後就是“楚雖大,非吾族也”。

想想那時候連楚人都是外族,而現在湖廣之地卻是大明糧倉,可見開疆拓土正是華夏自古以來的精髓。

“這步子還是走得太慢。光靠咱們便服佩劍就想改變風氣?難啊!”李煒嘆道:“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晉時候,風流名士幹什麼,他們也跟風做什麼。無利不早起吶。”

“今日與二位賢弟會聚此間,正為此事。”範新尚道:“我大明不缺漢唐疆土,缺的是漢唐開疆拓土的鬥志!閹人膽怯,做做老媽子尚可,要想用他們激勵將士英勇善戰,這豈非緣木求魚?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訓導官學堂主事,親手抓緊後輩教育。”

李煒點頭道:“兄所言甚是。不過我卻有個打算。”

“願聞其詳。”

李煒看了看在座兩人,抱起劍,道:“我那堂侄與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

範新尚望向李煒,半問半勸道:“君以功名之身投軍,如今得除少校職銜,前途廣大,何必執著於文官品秩?”

“我豈是要他一個補子?”李煒振聲道:“我是想以文職之身進階部堂官。他們兵部想搶我總訓在州縣之兵權,我們又如何不能抄了他們的老巢?咱們總訓又不是沒有進士出身的軍官,總參也有好幾個進士。一旦我們轉入文職,相互扶持,數年間未必不能入兵部。只要假以時日,兵部到底算是文官還是武官,還得好好思量。”

大都督府掌兵,兵部掌調兵之權,這正是太祖高皇帝時候定下的制衡之術。

前者有兵調不得,後者可調兵卻又無兵,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穩。如果讓這夥人同流一處,有兵且又能調兵,萬一日後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大明豈非要變色了?

範新尚知道上面不會讓這種異想天開的事生,但如果軍官退役之後能夠在地方上掌理民政,這本就是軍人地位提高的表徵。

如今地方親民官數量不足,舉人、生員為知縣、知州者曾出不窮,可見科舉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政學院”畢業這一條。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