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打眼望著朝臣們,心中一一做著點評,對於孫傳庭出言反對,徐梁一點都不驚訝。
其實論戰鬥力來講,孫傳庭比洪承疇要強許多。
若果條件允許,別說是李自成,就是滿清,他自己一個人,也能搞得他們七零八落。
但從根本上來說,孫傳庭又是一個沒有情商,而且非常保守的人。
不到萬不得已,他絕對不願意冒險。
他能當初得罪崇禎,讓崇禎下不來臺,睡不好覺,如今的他,依然可以。
如果此時這裡坐著的是崇禎,聽著他的一番言論,一準得讓他重新下天牢。
可徐梁不同,雖然孫傳庭的意見與徐梁完全不一致,但是徐梁依然對這位閣臣保持著最起碼的尊重。
孫傳庭的意思,徐梁很清楚,他覺得擴編速度太快了。
對軍隊的長久發展極其不利,而且還要與蒙古結盟去打這一仗,很不合算,而且風險係數過高。
在孫傳庭的戰略視角中,他覺得以蒙古眼前的情況,只要半數幾十萬人口,根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主動投入大明的懷抱。
因為大明發展的太快了,無數蒙古部落都希望加入到大明的這個大家庭中來,沒有人願意拿著刀劍去殺人。
載歌載舞,才是每一個少數民族的終極夢想。
在孫傳庭看來,貿然出兵會打斷眼下這種蒙古部落與大明的曖昧關係,逼著他們不得不與大明戰鬥。
在徐梁看來,孫傳庭是個很有創造性的人,早些年他就研發出搶大戶,來擴編軍隊,提升戰鬥力的套路。
但是他也不能改變傳統軍事思維,謀定而後動。
現在出兵蒙古,他覺得根本算不上謀定。
他是沒有辦法感受到徐梁內心的急切的,甚至徐梁覺得,在諸多老臣的心裡,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當初的隋煬帝如出一轍。
可有的時候,該打的仗,是沒有辦法迴避的,也不能迴避的。
蔣德景是算是老臣中經驗豐富之輩,隨著徐梁入主中原,他被再次起用之後,將精力放在了治水上。
由於有了充足的經費和人力支援,今年黃河老實了許多。
有這樣的德政揣在懷裡,這位閣臣覺得,哪怕是後世人評論說徐梁得國不正,他也能落個好名聲,誰會去罵一個讓他吃得飽飯,不至於顛沛流離的實幹家呢?
所以這位閣臣的意思是,國家的錢,應該投入到百姓需要的地方上去,能少打仗就少打仗,國家剛研發出來蒸汽機,你得大肆推廣他啊,這不需要錢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