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每日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這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感覺整個大明朝就有兩個勞模,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就是自己。
從來不用別人提醒,就知道按時按點的處理政務。
開啟手裡的奏疏,看見大都督府和兵部聯合的提議,徐梁內心有一種老父親終於看到兒子成長了欣慰。
他們只是著眼於解決眼前問題,但是徐梁卻很清楚,這項提議,一旦實現。
民間的尚武之風一定被開啟。
至於他們擔憂的問題,徐梁並不懼怕。
只要大明一直以積極主動向上的姿態,人民內部矛盾就不會成為主要矛盾。
而且解決了羅斯國之後,大明的主要精力就要向外開拓,屆時肯定是尚武的百姓越多越好。
因為大明越是從外界獲取利益,那麼就越需要大明帝國的百姓以尚武的精神做支撐。
要知道,將來整個世界早晚要爆發世界大戰的,只有大明的子民有勇敢不屈的尚武精神,才能從世界這個廣袤的叢林裡,獲取更多的利潤。
“準!”徐梁提起硃筆,寫下自己的評語,“此舉可喚起民間尚武之風,與大明的強盛大有裨益。朕不憂百姓的火銃有朝一日會對準朕,朕只憂有朝一日,敵人來臨,我的子民沒有武器去殺敵。著內閣、兵部、大都督府、帝國軍事大學即刻起草章程,核算費用,推廣此舉。”
在大量的老兵和行政院的官員管理低昂之後,大明帝國的國庫總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發展。
看著一車車拉入國庫的庫銀,大明的官員瞬間感覺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
似乎陛下與民爭利之後,國家一天比一天富裕了。
聽說內閣的那幫老頭子,沒事兒的時候,就抱著考核表看,琢磨著給表現優異的衙門,提高福利待遇。
火器製造衙門,作為大明帝國的一個老牌機構,竟然再次綻放了光彩。
接著擴編的浪潮,順利擴大了編制。並且與帝國大學一起,開始大規模的在民間推廣火器。
不僅僅是火銃,還有火炮,戰甲,軍馬。
大明人口如今大致有兩億左右,其中耕田的百姓佔據了接近百分之百。
每分潤出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個小國家的全部人口。
目前除了軍隊,還真的沒有地方容納那麼多人口的湧入。
就在今年,義務兵役制度,從遼東、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各地開始拓展到河南、四川、浙江、廣東等地。
安徽、江西、湖廣四省因為戶籍登記尚未完成,所以只是列入了時間表,最晚將在明年推廣義務兵役制度。
至於雲南、貴州,廣西則因為對張獻忠的剿滅作戰尚未完成,地方民政只是有限展開,主要還是為軍事服務。
雖然擴編的速度非常快,軍費跟流水一般花了出去,但是大明帝國的財政卻沒有絲毫吃緊的樣子。
反而因為整個國家的欣欣向榮,呈現出一片復甦的姿態。
這就是很多臣僚瞬間感覺不懂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