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勢利的小人之言不是皇帝該說的,甚至想一想都是罪過。
不過,其實徐梁很清楚,即便是自己,也無法改變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是人就是有私心的。
這一點,其實包括他自己。
自己在改變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也在改變著自己。
人在歷史的大潮之中,何其渺小啊。
“軍中不少將校為大明出生入死,朕不知如何犒勞封賞。所以想兩家聯姻,結世代之好。”徐梁思索一番說道。
朱慈烺考慮一下,謹慎說道:“陛下,祖宗以小戶女尚宗室,實則是擔心外戚擅權。定王就藩高麗,會不會也有類似的風險呢?”
這就是傳統的負重,兩漢的外戚擅權實在給後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這點上朕倒是不擔心。如今實在沒有外戚擅權的土壤了。”徐梁笑道。
兩漢外戚的擅權與當時的官僚制度和社會制度有關。
外戚一朝登天,動輒成為三公九卿乃至於宰相,於是大肆提拔門人。使得朝中盡是私人。這是官僚體制的不成熟。
在地方上,外戚大量吞併土地,佔據人口,成為豪強,甚至有了對抗朝廷大軍的底氣。這是社會生產關係單一。
當歷史車輪滾到大明這個路段,官僚制度格外發達。別說外戚,就是相權超過唐宋宰相的首輔,誰能做到滿朝私門?而且日後官僚由公務員晉升,公務員出自各大學校,科舉官難得實權,權責分明,脈絡清晰。
就連權相的土壤都被削弱了,何況外戚?
至於佔據社會經濟影響力,日後也不是買幾塊地那麼簡單的事了。隨著社會產業分工的細化,基礎行業被朝廷、皇家控制,其他的利潤產業也會在勢家之間瓜分。沒有任何根底的外戚不可能擠進既得利益集團,最多隻是吃些邊角料,想改換門庭卻沒那麼容易。
這也是徐梁選擇勳貴聯姻的原因,每一次聯姻都應該是皇家的壯大。而不是削弱皇家的力量。
“陛下,可有什麼人選麼?”朱慈烺問道。他知道陛下在識人方面還是很不錯的。不然為何徐梁打下了偌大的基業,而父皇就丟失了江山呢?
“高燕有個女兒,如今已經十八了,卻是可以考慮許配給定王。”徐梁道。
對於定王,徐梁倒是沒有小氣,直接拿出了自己眼下,最為寵信的兩員虎將之一的高燕的女兒。
朱慈烺知道高燕,但是因為他手下的將校過於跋扈而不很高興。而且他覺得高燕過於熾手可熱了,將來他的後代未必會有特別好的下場,所以他也不喜歡。
“陛下,還有其他的可以選麼?”朱慈烺問道。
“還有的話……”徐梁想了想,“前薊遼總督盧象升的侄女,盧象觀的女兒。年齡也還合適。而且江南盧氏也是地方大族,世代書香,子女忠君體國,可以為定王媳婦。”
朱慈烺眼睛一亮。道:“這個不錯。”
皇后聽了也覺得是戶好人家,點頭道:“只不知道容貌、婦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