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南洋的呂宋,泛指呂宋島馬尼拉一帶,我們對他們的直觀的印象除了做事比較死板,傭工比較出名之外,專業一點的可能知道他們的香蕉出口、水果菠蘿、椰子之類的出口比較旺盛。
而令人遺憾的是,眼下的呂宋連後世都不如,因為華人對他們死板的印象是一樣的,而他們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沒有開拓出來。
首先東方還沒有種植橡膠樹的習慣,而且水果作為容易腐敗的農產品,在還沒有冷凍箱的情況下,想要從貧瘠的呂宋運輸到大明,基本上不現實。
就連可以用來製作糖的甘蔗,到今天也沒有被推廣開來,因為按照歷史的走向,是西班牙在呂宋推廣甘蔗種植的。
眼下,西班牙控制下的種植園,主要是用來種植糧食,用來供給當地的駐軍的。
而放著呂宋島不開發,那他們這不是典型的佔著茅坑不拉屎麼?
錯!
在很長一段時間,大明施行禁海的策略,為了能夠獲取足夠的收入,西班牙人從呂宋購入絲綢、鐵器、工藝品、茶等商品,然後裝上貨船,
運往殖民地和歐洲,而大明從這筆貿易之中獲取的是白銀、黃金以及香料。
從世界的角度出發,如果大明將西班牙趕出呂宋,這個沒落的海洋帝國,將進一步喪失他在世界的地位,這對於葡萄牙、荷蘭、乃至英吉利和法蘭西來說都是一個好訊息,他們可以迅速瓜分西班牙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而瞬間取代。
而對於大明來說,失去的卻是一條貿易渠道。
對於缺乏白銀的大明來說,這未必是個好訊息。
尤其是大明與荷蘭的糟糕關係,無疑會增加世界體系之中的貿易成本。
拿下呂宋從長遠來看,確實不錯,但是眼下只能獲得一堆嗷嗷待哺的窮人,以及製造麻繩的原料。
徐梁思索再三,他覺得他還是不應該因為所謂的領土而衝昏頭腦。
領土的強大固然偉大,但是從未來世界發展的維度來看,領土這個概念在未來並不多麼吃相,取而代之的是民族的概念。
即便是要發生戰爭,拿下呂宋,也要等白銀進口貿易進一步萎縮,到了戲班也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的時候再發動。
而以眼下大明的實力,如果想打,可就不是一國之戰那麼簡單了。
勢必會一鼓作氣,將荷蘭等一眾西方國家,直接驅逐出馬六甲一帶,構建起大明勢力範圍圈。
大明需要將印度洋化為內海,構建一個屬於大明的亞洲體系,一個稱霸一個大洲的霸主。
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大明的利益,同時不讓其他的國家把桃子摘走。
“現在眼下最為緊迫的是推動各大艦隊建設。”沈廷揚操著一口上海腔,撫摸著鬍鬚說道:“而且,我們應該嘗試從陸軍體系裡脫離出來,建立一個屬於我們海軍自己的大都督府,陸軍的視角太過於狹窄,還停留在華夏文化幾千年來的傳統的大陸爭霸思路,這對於我們大明海軍以及大明帝國的長遠發展不利。”
鄭芝龍口中稱是,心裡卻默默的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
海權的概念在後世一直非常火熱,在美國的馬漢作為總結性論述之後,更是上升到政治軍事的角度,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大國的標誌。
而眼下,深知海洋重要性的徐梁,在建立國家之始,就開始向外灌輸這種概念,後來在建立海軍之後,一位位海軍將領又不斷的去完善,加之江南沿海地區商人、士子們,透過報刊不斷的完善,最後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