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朕以為,這萬物萬法都當有節制,而不可過於極端。”徐梁輕語道:“朕身為天子,乃是是奉萬民之望,承社稷之中。凡事自然以民為本,以國家為上,不敢稍有懈怠,錢、報刊都是小問題,只是朕希望儒學能夠更多起到洗滌民心,教化萬眾的作用中來,而不是一教破萬法。朕以為,最好儒學能夠以大唐時為榜樣。”
“大唐麼?”劉宗周細細咀嚼聖人的意圖。
唐朝攀了道教的親戚,所以有唐一朝,道教是國教,儒學雖然是天下顯學,但是影響力僅限於精英知識分子。彼時佛學、西學大行其道,儒學的影響力其實被大大的弱化了。
“陛下對儒學到底有何等成見,已經到了要滅儒的地步?”劉宗周不堪忍受,身體忍不住顫抖起來。
徐梁卻不以為意的說道:“朕並非是有所成見,而是希望天下百姓皆能安居樂業,大明帝國能欣欣向榮,國勢昌盛,有唐一朝,儒學雖然繁盛,但對百姓約束也最小……”
“故唐乃是中古矇昧之時,而宋有程、朱之發展,乃是我朝理學大興,此乃大學日新之義,我朝教化之功,陛下為何不明儒學之重,偏要倒行逆施,以唐為上?
唐朝宮廷禍亂,國家動盪,閹人橫行,藩鎮割據,便真的好麼?沒有儒學作為依靠,國家便能穩定嗎?李唐覆滅之時,道學可有幫助,佛學可曾強國?
儒學有問題,我們去修正,去革新便是,為何偏偏要儒學去降低影響力,儒學才是我等華夏子弟之根,說拋棄就要拋棄嗎?
陛下就不需要去想想,儒學可以在華夏盛行幾千年,時至今日,便真的不行了嗎?道學也好,佛學也罷,誰管天下大一統,誰在乎天下大同?陛下須知,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劉宗周一番搶白,竟然直接打斷了徐梁的話。
徐梁立刻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自己竟然跟一個狂熱的儒家信徒去討論問題。
而且人家還是真正的大儒,耍嘴皮子自己如何是對手。
“先生當知民間盛傳海瑞餓死女兒的故事吧?”徐梁換了個例子。
傳聞海瑞的女兒只有五歲大,因為接受了家中男僕給的餅,被海瑞責怪,不餓死不是自己的女兒。於是,海瑞的女兒便整日哭泣,死活不肯吃東西,最後活活餓死。
劉宗周顯然聽過這個故事,反而被陛下氣的發笑。
“陛下何其繆也,這等故事,國中愚民拿來說笑也就罷了,您怎麼也會當真,海瑞行事雖然偏激,卻也是陸王心學傳人,海瑞文集臣也有所涉獵,海瑞本身就儒學之窠臼就有所批判,更多次勸告民間百姓,不要溺死女嬰,他如何會做這種事情?依臣所觀,此事多半是張冠李戴罷了。”
經劉宗周這麼一說,徐梁確實想起,此事雖然在大明便廣為流傳,卻未見官方史料記載,不過既然有這般盛傳,肯定是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不過徐梁的出發點沒有錯,那就是禮教確實在吃人。
這一點,魯迅先生早就發現了。
劉宗周見徐梁若有所思,自然知道聖人心中所想,當下也舉了一個例子。
“陛下,曾參的故事您可曾聽過?”劉宗周點點頭。
徐梁點點頭,媽的老子小時候就學過曾參啊。
見徐梁點頭,劉宗周繼續說道:“陛下,曾參是孝子,而其父曾晳嘗以木椎椎其首,幾近於死。”
劉宗周見皇帝無言以對,放緩了口吻,像是給蒙童授課一般:“孔子對曾子不知逃避的做法甚為不滿。不許曾子入門受業……”
曾子受杖的故事載於。具體內容是曾子在勞作時傷了秧苗,他父親曾晳就以大杖打他。曾子本是個孝子,又因為自己做錯了事,甘心受罰,被打得倒地休克。良久才醒來。
曾子醒來之後,首先是向父親請罪,因為自己做錯事而讓父親勞累教訓了他。然後曾子又鼓琴而歌,表明自己沒有大礙,不讓父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