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北寧軍要撤,這一撤可能就是離開回北寧了。
提前埋伏好的京營趁亂狙擊了不少人,大周哪裡是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
這一仗,遲晚定要打得北寧二十年不敢來犯。
能打仗的人,都是精壯,當二十年後,北寧新的精壯才能長大。
等到北寧軍重新整合好,帶出來的二十多萬大軍,竟只剩下了十三萬人。
損失了十萬大軍,什麼都沒有得到,北寧人很是氣憤,開始互相指責。
特別是另外兩個部落的大王,認為丞相是讓他們來送死的,便不由分說地要跟大部隊分開回北寧。
安易之跟徐晨露會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等著,準備殺一部分,留一部分。
北寧主部的人能消滅多少就消滅多少,另外兩部多放點兒走,等他們回到北寧,定然會找丞相的麻煩。
主部的人馬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另外兩部的人回去得比較多,北寧必定會爆發一場內戰。
就算不爆發,大周安排在北寧的人,也會讓三方的矛盾爆發。
外戰剛結束,又經歷內戰,二十年能恢複元氣都是快的了。
這些都是遲晚的計劃,她向來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該狠的時候就要狠。
遲晚的計劃,有一部分成功了,有一小部分沒有成功,但不影響大局。
她率領著京營把北寧軍趕到燕北中心的位置,由徐晨露接手繼續趕羊,安易之時不時地打野收割人頭。
三方配合得很是默契,全程雙方也沒有見面,把北寧軍當羊趕。
等北寧離開大周,人數剩下了不到三萬。
二十三萬人出,三萬人歸,多少人死在了大周的土地上。
但大周人死得更多,特別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燕北有二百萬人,死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
大周的將士也死了不少,統計出來的數目快要十萬了。
邊境重鎮的駐軍,以及地方駐軍,外族可不管什麼,遇城就搶,遇人就殺。
這是一場血戰,一場用百姓將士的鮮血打贏的戰爭。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寶安王跟信國公,他們為了一己私利,把外族給放了進來,導致了燕北百姓的災難。
遲晚站在高處,看著髒兮兮的將士們,髒歸髒,他們卻倍加精神。
因為他們知道,打贏了,北寧被趕走了,他們可以回家了。
遲晚再次傳達了訊息,剩下的事情都交給安易之了,燕北邊境是她的主場,另外徐晨露及其大軍留在燕北協助,等待詔令。
她不一樣,她帶領的是京營,肯定要早日回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