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二卷》第十一章:仰謁鹿門結隱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第十一章:仰謁鹿門結隱義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二天早八點,李白準時來到雲龘一眾下榻的客棧。大詩人,不僅詩賦作得好,為人也特別講究,就連守時這樣的小節,也是毫釐不爽。

當然,雲龘等人也已經準備完畢,同名人約定可不能含糊,特別是與李白這樣的大名人,就更加如此,守時,是對人尊重最起碼的前提,所謂“大行不顧小節”,可不是指這點。

頭天晚上,雲龘已經同客棧老闆預訂了兩輛出行的馬車,因此,李白一到,大家沒用耽擱,馬上就啟程前往“詩隱”的所在地——鹿門山。

但是,客棧老闆見到李白到來,如見考妣,拽著李白,好話說盡,非要出十萬兩白銀,購買李白的即興賦詩。白銀十萬兩,即便大唐的貨幣,較之三國貶值了不少,那也是一筆鉅款!大詩人的詩歌,真要同世界大畫家畢加索一拼嗎?可是現在李白剛剛出道,還沒到鼎盛時期,他的詩歌價值,真的到了如此誇張的程度了?

李白也有些愕然,想要拒絕,卻還是經不住誘惑,盡管他還沒有完全走出失戀的困境。可是,能有人如此追崇,畢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況且,李白辭家闖蕩江湖,不就是想混出個名聲,得到朝廷的重用嗎?

因此,李白進屋,拿起客棧老闆早已準備好的毛筆,略一沉吟,揮筆疾書,竟然在山花爛漫的春季,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這首《秋風詞》悲涼、悽婉,以假想中的秋風、秋月、落葉、寒鴉作意,襯托出兩情相悅,又難聚首的滿腔相思,心思之細膩,感情之深厚,希望之熾烈躍然紙上。難怪李白能夠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春天寫秋景,又是如此的恰如其分,亙古至今,真是無出其右啊!

客棧老闆高興得嘴都合不攏,彷彿雞叨米一般連連道謝。難道這首詩的真跡,真是由這個附庸風雅的家夥自此流傳的嗎?

有了李白的即興賦詩,客棧老闆才不再糾纏李白。他自懷裡拿出十萬兩銀票,交給李白,眾人此時方始相信這是真的。出門就撞彩,鹿門山此行,一定順利。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位於襄陽市襄州區城東南三十裡的東津鎮境內,是一座風光秀麗、層巒聳翠的聖山,有鹿門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龍頭池等景點,是名人高士的隱居之地。漢末名士龐德公,亦即諸葛亮的老師,不受刺史劉表數次宴請,攜家登鹿門山採藥不返。孟浩然官場失意幽居鹿門山,吟詠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學家皮日休也曾忿棲鹿門山。因此,人們世稱“鹿門高士傲帝王”。現代中國已把鹿門山建成國家公園,闢有山門翠微、詩家遺風、鹿門隱居、沙丘點兵、香爐秋紅5個景區,32個景點。但那些都是後世很多年的事,現在可沒有系統的規劃。

眾人興致勃勃,來到孟浩然的棲隱之處。這裡的風景確實獨特,面對的是波光粼粼的漢江,背靠著峰巒秀婷的鹿門山,水光山色,盡收眼底,確是一個理想的隱居之地。盡管每日裡擁抱山水,盡享自然風光,但又不是深山老林,交通還特別方便。既能走陸路,又能走水路,從鹿門山到襄陽城,僅有三十裡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

孟浩然的居處是在山坡的一片平緩之處,用籬笆牆圍成的寬敞的大院。院中是一個五間大草房,牆面是草加泥抹就,棚頂覆蓋的是厚厚的笘房草,這樣的結構既能遮風擋雨,又能保溫納涼,在缺乏建築材料的古代,確實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遠一看,茅廬古樸淡雅,點綴著濃厚的鄉村氣息。但就是有一點,房屋主要框架是木頭和草組成,怕火是最大的短板。致富千日功,火燒當日窮!不知孟浩然對這道理是否可有感悟。

盡管是茅屋草堂,看著簡樸,然而就憑在山坡上所佔這一大方圓,絕非普通百姓所能成就,看來孟浩然的家境確如歷史記載,較為殷實。

籬笆院中種著各種蔬菜,此時都已經長出綠油油的葉子,呈現出一片蓬勃的春綠。菜園中間是一條一米多寬、用山石鋪就的過道,伸向上房。院外則是花繁葉茂,玉林挺秀,彷彿對這一院落,充滿著千般呵護。真個是山環綠繞,花團錦簇,無怪乎孟浩然能寫出《春曉》這樣的千古佳句。

七個人讓馬車在門口守候,推開柴扉,沿著石路走到茅廬門前,出聲詢問家裡是否有人,這時一個書童模樣、年方十三四的男孩將眾人讓進屋內客廳。一個二十七八歲的美麗少婦,領著一個頭頂發髻的五六歲小男孩,走過來見禮。經書童介紹,大家才知:這是孟浩然的夫人和兒子。

孟夫人對眾人的來訪,沒有感到任何意外,想是家裡經常有賓客來訪。眾人也都各自報出身份,雲龘他們六人自然在唐朝無名,倒沒引起孟浩然夫人的特別注意,只有李白的名號一報,立刻引起孟夫人的高度重視。她趕緊請眾人入座,面帶驚訝地說道:“賤妾常聽夫君提起太白大名,五歲誦六甲,滿腹經綸,今日一見,果然玉樹臨風,非同凡響!”

李白拱手作揖,恭謹答道:“多承嫂夫人美譽,愚弟受之有愧。愚弟仰慕孟兄久矣,不知兄臺何在,可否一見?”

孟夫人一指後院,略帶嗔怪地說道:“愚夫並未出門,想是在後院小憩。諸位稍息,我使書童去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