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驚魂> 《第二卷》第十三章:草堂致火因何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第十三章:草堂致火因何罪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有這套醉劍勾著,酒局很快便散了。李白急不可耐,纏著尚文,馬上就學。尚文一下午都沒幹別的,一邊演練,一邊解說,把醉劍的54式詳詳細細地傳授給李白。大詩人果然絕頂聰明,不僅把這54式劍法全都記在了腦裡,而且還能依稀比劃出個大概。要是換作愚魯之人,恐怕三招兩式都不一定記住,54式更是痴心妄想。李白的聰明,一下得到了驗證。難怪他後來拜唐朝第一劍客裴昱為師,成為唐朝第二劍客,一方面有絕頂的聰明做條件;另一方面,尚文所贈的醉劍劍法,也是李白不可替代的基礎。歷史總是這樣的捉摸不定,冥冥之中,真的曾經出現過錯亂?否則,李白的醉劍又如何解釋?

李白在專心學劍,其它人不便在旁觀瞧,否則便有偷藝之嫌。因此,下午的時間,大家跟著孟浩然在寺裡各處觀瞧,

鹿門寺藏於深山,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其建築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佛學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巧妙結合。其佈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

其建築佈局亦遵循佛寺建築的規律: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讓寺廟的建築之美,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大家知道:憑李白的性格,不把醉劍學會,絕對不會罷休,因此,才把各處轉得很細,直到傍晚,才在小沙彌的呼喚下,回去吃飯。當然,大家都慷慨地供奉了香火錢,這樣吃齋才會安心。並且,處貞大師已經讓知客僧安排了住宿,有孟浩然在,可是不會當日就走的,他說:這是沾沾佛氣。

吃罷晚飯,李白又開始習練醉劍,其勤奮刻苦的功夫確實異於常人。其它人大都回房休息,尚文指點了幾次之後,也已回去,只有孟浩然,坐在旁邊,耐心地陪李白練劍,不時還插話參謀兩句。當然,孟浩然也練過劍法,只不過沒有李白精深而已。在冷兵器唱主角的時代,不會個三招兩式,恐怕不行。一方面要應付可能的兵役,效力沙場;另一方面在都會兩下子的當代,如果發生沖突,也要自保無虞呀。因此在古代,尚文、尚武相輔相成,同樣重要。

白天的鹿門寺,晴和日麗。到了晚上,由於濃密的森林所披掛的山氣釋放出來,山野中又浮起一層淡淡的薄霧。李白一襲白衣,在朦朧的月色下,翩然作舞,龍泉劍在月亮的照射下,反射出道道森森的寒光,人隨劍走,劍起人挪,醉中有醒,醒中帶醉,形成了一個幻彩紛呈的畫面。美,確實賞心悅目!

林紫幾次想取出相機把這個場面記錄下來,又都忍住了。她知道:他們可不同於在三國時代,自報仙人,拿出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可被認為法寶而矇混過關。在大唐他們幾個是以海外的外國人出現的,再要拿出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成果,非把這些古代人弄糊塗不可,其結局,肯定認為他們幾個是神仙,即便他們否認也不行。李白和孟浩然這兩個虔誠的拜仙者,必然抓住他們不放,希望得道成仙。這樣一來,也就沒有後來的諸多故事,歷史將改頭換面。這可不是他們幾個現代人希望的,還是忍一忍這難抑的沖動吧!

雲龘和林紫沿著凹凸不平的石路,走到長廊處的涼亭,站在圓形的拱窗前,遙望星空,陣陣思鄉的情緒襲上心頭。雲龘長嘆一聲,望空吟道:

入夜輕霾月色朦,鄉思幾許附東風。

一時多少牽心淚,都到窗前作雨聲。

夜空寂靜,月色朦朧,雲龘的聲音濃厚哀婉,彷彿繽紛的花絮,在禪寺中翩飛,引得星星眨起了眼睛。

“妙,甚妙!雲大俠內斂太深,有如此文采,卻含而不露,真乃高人也!”

雲龘回頭一看,見是李白和孟浩然兩人站在身後,擊掌叫好。

雲龘趕緊一抱拳頭,說道:“拙詩淺陋,令二位見笑,雲某汗顏不已。”

李白信步上前,朗聲說道:“雲兄莫謙,海外之士,能如此熟悉中華詩藝,實屬難得,並且能夠把月色、東風、春雨與鄉思巧妙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不留痕跡,引人遐思,實有大家風範。”

雲龘聞言,歉然回道:“承大詩人高譽,只是近一段時間,與二位高人朝夕相處,耳濡目染,略有感悟,學得皮毛而已。”

孟浩然哈哈大笑,爽然說道:“雲大俠勿再自貶,僅只四句,已不輸於幾多騷客。靜心聽罷,浮想聯翩,山人不禁添生幾多回家之念。”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