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學院第一屆學員,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的主專業和副專業的選擇。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門清,有的是比較猶豫而已。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所鑽研的也就不同。
加上李昭之前也是有意無意的在諸位先生面前提及,未來可能的多種職業,包括教書育人。
這種事情提的多了,那麼大家的接受度也就高了。
很多老先生起初並不認可李昭的這種想法,但當李昭一遍遍的提及,一遍遍的感嘆人才的缺失時,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李昭很清楚,這一屆的學員中,絕大多數的都是家底殷實且家教都很不錯的。
他們自身的文化底蘊是足以支撐他們上這種高難度課程的。
只是,他們沒有教學的經驗,自然是上不了任。
但李昭就是擺明了態度,要讓他們強行上任,但諸位先生不想自己這輩子的名譽被人損毀了。
但李昭後期又缺少先生,那能怎麼辦呢?
自然只能另想它法,比如……找自己的老友!
他們可能還不清楚,李昭的真正目的就是這個。
每個大儒本身都是人脈,不客氣的說,他們就是整個大武王朝最頂尖的一批人。
即便是他們的同門或者是弟子,絕對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讓他們出來教書,那真的是大材小用。
所以,當李昭不斷的說、不斷的強**況下,最終,這些在交州學院教書的大儒們,只能想辦法堵住李昭的嘴。
廣招天下賢士,一起來交州學院教書。
為什麼不是直接去交州學院附屬學院呢?
李昭也有如下考量。
其一,雖然現在交州學院的先生們已經習慣了李昭的這種模式,也接受了整個交州學院的變化和改變,但其餘的人未必都能習慣?
在任何時候,守舊派都是存在的!
如果交州學院附屬學院中,出現了這種頑固的,不知道變通的人,對交州學院附屬學院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其二,潛移默化的改變,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想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永遠都不可能知道自己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特別是當週圍的人和環境都開始影響時,人的很多決定、想法,都會做出一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