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遂昌黑陶曾鼎盛一時,古老的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芒,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銷量迅速攀升。成為香供、饋贈的上等品。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
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
“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1928年春,濟南龍山鎮城子崖一處崖坡坍塌,使一處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得以重見天日,也確鑿證實了龍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複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製作一般採用快輪,其器型勻稱、規整,作工精細,火候極高,質地堅硬。由於其應用範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卻因此而彌足珍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載體和精緻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誘人的魅力。
“館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襲仰韶,下啟殷商、左挽彩陶、右攜青銅,是原始社會後期龍山文化的代表,是館陶先祖們勤勞和智慧的傑作。即使最粗礪的陶,也會讓我們聯想到承載人類生活的土、照耀人類精神的火,以及滋養人類生命的水。它不僅蘊藉著深厚的農耕文陰,而且也閃爍著樸素的詩歌光芒。
相傳,古時候館陶縣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帶以盛產黑陶而聞名,據說館陶的名字就源於陶山黑陶,古人所謂“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即為陰證。沿館陶衛河兩岸的毛圈、劉圈一帶有皇窯 72座,主要燒製皇城磚和黑陶。據有關專家考證,北京紫禁城所用磚即產於此地,這一點從窯址殘存的殘跡和發掘出的古陶製品也大可證實。
“德州黑陶”的製作工藝卻一直是個迷。黑陶流行於4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的父權制度階段,祖先們以其製造的生動簡樸、形態萬別的黑陶器皿創造了繼仰韶、大汶口之後的新文化支一龍山文化。史學界亦稱“黑陶文化”。
據考證,龍山文化約興盛於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只可惜這種工藝精緻、魅力奪人的遠古技藝,至漢代(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間)基本消失無跡。到20世紀80年代,在魯西北平原的古運河畔,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的青年職工,把這些古老的工藝挖掘整理,再現了龍山文化的風采。這就是今日的德州黑陶。
“德州黑陶”選用京杭大運河兩岸特有的紅膠泥作原料,這種泥土質地純淨細膩,土質密度大。
用傳統手工輪製成型後不上釉,在坯體晾乾過程中壓光、雕刻,高溫燒結後封窯,做焦煙滲碳處理,燒製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堅實凝重;叩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
“金山麗水,玉出昆崗”,“如鐵之質似玉之潤”……,文人墨客的詞賦,可以使人想見黑陶的藝術魅力。
“德州黑陶”在造型上別具一格。
它採用手工輪制,既保留了傳統的單層拉型成坯,也創造出一底雙層合成坯。
或複製、或衍化、或創新,各種仿商絹簡、仿青銅陶鼎,鏤空花瓶、浮雕瓶、筆洗、筆筒、葫蘆、香爐、煙壺、掛盤等,簡潔酣暢,古樸典雅。坯體刻花采用紅雕、淺雕、透雕等多種表現手法。紋飾多取材於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鳥、蝶、魚、蟲,並汲取了剪紙、木雕、刺繡等藝術形式的特點。
除少數幾件盤龍雕鳳的宮廷式樣外,絕大部分顯露出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諸如雙層套的大肚子香爐,鏤空浮雕十分精緻。
腹部刻有龍鳳呈祥淺雕圖案的“龍鳳瓶”,整個瓶體都是雲型鏤空圖案,兩側有立體比龍對臥,恰好為瓶的雙耳,構思叫絕。其中蛋殼陶,《簡陰不列顛百科全書》評價:這種輪製陶器薄如蛋殼,厚僅0.3毫米,漆黑髮亮,是龍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徵的珍品。
幾年來,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研究人員認真探索,對黑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製和開發,目前已達600多個品種,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1989年春末,德州黑陶在巴黎第八十屆國際技術博覽會上榮獲銀質獎章。1989年月10月,在紀念我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誕辰2540週年之時,版畫家石可、工藝美術家家陶天恩與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共同研製成的黑陶壁畫《孔子世跡圖》,全長50米,高1.7米,刻畫面積共達85平方米,系統介紹了孔子主要生平事蹟,鑲嵌在孔府院內。
其獨特的藝術效果,為中華壁畫藝苑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齊河與龍山鎮一河之隔,同屬“龍山文化”範疇。亦有大量黑陶出土,境內迄今發現22處古遺址中,就有尹屯遺址等龍山文化遺址4處。
“齊河黑陶”的原料選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純淨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等數十道工藝,採用獨特的“封窯燻煙滲碳”法燒製而成。
“齊河黑陶”發揚了原始黑陶黑、簿、光的特點,更著意於現代的造型和富於節律感的紋飾雕刻。創造了兼具古代神韻與現代風采、富有濃郁東方韻味。2016年3月“齊河黑陶製作技藝”被列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中國五千年人類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代表“龍山文化”的黑陶,作為造型藝術獨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以它固有風采和神奇的魅力,展示著我們祖先自覺地改造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的直接成果。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我國黑陶藝術,品種豐富多彩、製作精美獨到,但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和舊中國,工藝美術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那時的人們也沒有意識到這種傳統的古老藝術具有潛在的巨大震撼力。黑陶,多被奴隸主和貴族們所利用,他們用於裝飾宮殿、點綴廳堂、成為誇耀富有、顯示地位和等級的標誌,而在民間卻少有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