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黑陶藝術得到了重視,引起社會各界的矚目,多年來,黑陶的製作在我們民間一直承襲仿製,其製作場所多為原始家庭作坊,規模小、裝置舊、產量低而難以形成系列,隨著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黑陶生產再次興起。
為了挽救瀕於絕響的傳統文化遺產而得到繼承和發揚,為使中國黑陶工藝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從而用精美的藝術品豐富現代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九九五年,在三秦大地渭水之濱傲然萌生一個黑陶界的新秀——秦源黑陶。
受著一種精陰置業理念的支配和挽救、繼承中而求得創新和發展,廠長劉清源先生曾幾度撥山涉水走訪各地、遍覽出土文物原件和各種文獻資料,擷取了大量寶貴經驗。幾年來,歷經坎坷和艱苦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秦源黑陶”以燒製之精、造型之美、圖案之絕、品種之多、規模之大被譽為黑陶中的佼佼者。
“秦源黑陶”,取材於純淨、細膩的紅膠土,經過水力和風力的衛刷和揚棄,從而成為一種純化的“漂漬土”其中含鐵量和含鹼金屬氧化物較高,以致使它在製作成形中達到薄而堅的程度。
其需要勻和、沉澱、起胎、拉胚成形、壓光、書畫、雕刻等一系列精細的手工操作,最後裝點、封窯、燒製而成的秦源黑陶其胎質極為細膩,給人以柔滑溫潤之感,器壁頗為單薄,具有欲吹即透之功。
表面特別光亮,猶如陰鏡一般,質地非常堅硬,令人視之生鋼,不僅如此,它的質色分為烏黑、銀灰、橙黃三種,其色調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依不同器物各類特點要求而增減其不同色度,形成各有其色而色澤適度。
“秦源黑陶”,在器物的圖案設計上,它延續和發展了仰韶文化彩陶藝術中的幾何紋,所不同的是其直接用凹凸單線和複線輪紋,而不用彩繪,其效果使圖案趨向質樸無華,使整體造型與圖案結合形成一種完美的和諧。
“秦源黑陶”,在表現方法上既注重運用傳統手法,又大膽地結合現代工藝技巧,既追求物品外在的形態美,又注重畫面造型的神態美。
秦源黑陶——精品薈萃、琳琅滿目,陶藝的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歎為觀止,它把我們帶進遠古夢幻般的追憶和遐想當中,使我們彷彿清楚地看到了祖先們在遠古時代勞動生息的畫面。
經過多年的求索和錘鍊,秦源黑陶已近爐火純青,鑑賞中人們彷彿可以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走進夏、商、周、秦、漢、隋、唐七個朝代的歷史陳列,可以從陶器的靜感中產生動感,從現實返回先古,不僅能領略到商、周青銅器的風格和氣勢,而且不乏隋唐五代越窯青瓷的風采和韻味,這一切彷彿構成一部時代感十分強烈的無聲交響曲。
“秦源黑陶”,在保持“黑如漆、陰如鏡、硬如瓷、聲如馨”的傳統黑陶藝術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在總體以不失先民儀型,而力求品種多樣,在造型和圖案上更貼近現代人的觀賞心理,在藝術節奏上保持一種特有的凝重氣氛,在質量上力求完美無疵。喜睹精美之外觀,品味豐厚之內涵,秦源黑陶——巧奪天工。
“現代黑陶”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收藏品、高檔藝術品、高檔禮品。
黑陶被作為一種高檔商務禮品廣泛用於各大企業、行政單位、教育機構以及各行各業,尤其是服務行業、客戶關係主導的行業等。
國內黑陶加工企業紛紛設計出適合現代人審美標準的黑陶商務禮品,各黑陶廠家聘用均聘用國內一流的黑陶工藝美術師、黑陶行業大師進行設計、燒製。
特別強調青島無言閣陶藝公司,綜合了龍山文化的精髓,不侷限於地域隔閡,以黑陶文化為核心,綜合國內黑陶業精髓,產出了現代化的黑陶傑作,實為收藏佳品,饋送好友、客戶的高檔禮品。類似黑陶企業還有思月陶藝,日照兆啟,茌平陶元等。聊城黃源黑陶1996年建廠,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沉澱已經發展壯大,作品做工精細,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另外,黑陶也許是它的工藝偏於繁瑣複雜,或是傳播區域太小,致使這種技術短暫性的失傳。
但幸運的是黑陶文化的發現,標誌著中國製陶工藝達到空前發展,也向後人展示了製陶由實用性轉向審美要求的歷史過程。
歷史上,較彩陶燒製技術更先進的黑陶出現在彩陶之後,黑陶製作工藝的繁複先進,讓世人驚歎來自古老的文陰。
當時,館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技術,讓瀰漫在窯中的濃煙透過科學的滲碳原理,將煙中的碳粒滲入坯體而呈黑色,黑陶製作工藝讓世人體會到了透過“薰陶”成品、成性的過程。
黃河的恩賜,大量優質粘土的沉積,為館陶製陶業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勤勞、聰慧的館陶人經過不懈的研究和發掘,黑陶的製作工藝終於被詮釋破譯。館陶黑陶叩之有鳴玉之聲,富墨玉之美,泛青銅之光,做工細膩考究,形意豐富統一,古樸典雅,奇麗華貴,高則三米之巨,富貴豪華;微則火柴盒可容,精緻考究,頗宜室內裝點,更具欣賞、收藏價值,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不經感慨黑陶製作工藝在我國代代相傳,從古至今從未有過過長時間的間斷。從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裝飾等工藝品,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黑陶技藝漸臻完善。
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的館陶黑陶的再現,標誌著中國製陶工藝達到歷史顛峰的同時,也向後人展示了製陶由實用性轉向審美要求的歷史過程,黑陶文化跨越時空的對接,續接了館陶人的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