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林朝倒是第一次聽說,不過細細想來,好像也的確是這麼回事。
除了商鞅之外,其他的法家人物,諸如吳起、李悝、韓非、李斯等人,貌似都是儒家門徒。
難道法學真是源自儒家不成?
蔡邕沒注意到林朝神色中的異樣,而是繼續笑道:“我儒學作為法家之師,法家有法,我儒學又豈能無法?”
聽到這裡,林朝明白這已經涉及到自己的知識盲區了,便一拱手道:“請蔡公賜教。”
當下,蔡邕便把儒家之法對林朝講述一遍。
聽完之後,林朝整個人都震驚了。
依照蔡邕的意思,法家之法,是為一人之法。不顧世間道德,不管百姓死活,甚至不理會天理人倫……
一言以蔽之,就是隻考慮目的,而不顧及實際情況,所以施行起來便是暴政。
而儒家之禮法,則是脫胎於禮儀規矩,所設立的一切限制,也都與道德價值觀相符,所以施行起來便是仁政。
就拿謀反叛亂大罪來說,倘若牽連的人實在太多,儒家當政者便會考慮影響,顧慮後患,便可能會只誅首惡,其餘人酌情赦免。
處理完之後,儒家還會反躬自省,來一波經典的拋開事實不談,這麼多人反你,難道你就沒有一點過錯嗎?
這種處理方式,便是法不責眾最好的寫照。
若換做法家的處理方式,那可就一點緩和的餘地也沒有,統統殺光!
經過蔡邕這一解釋,林朝頓時恍然大悟。
雖說蔡邕這些話中肯定有為儒家粉飾的地方,但道理的確是這樣。
都說漢承秦制,其實這是個誤區。
因為漢繼承的只是秦的郡縣體制和官制,而非秦朝的一切東西都拿來套用。不然漢初也不會用黃老之學來與民生息了。
至於百代皆行秦法,更是一個偽命題。
似秦法那種嚴苛的政令若真能傳百代,後來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時,就不會出現赳赳老秦,喜迎沛公的局面了。
看,連秦人自己都受不了秦法,又如何傳百代?
真正流傳千古的,是始皇帝確立了華夏大一統的制度。
自始皇帝之後數千年,但凡有志者,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黔首百姓,都在維護華夏大地的統一性,不容神州被虜寇踐踏!
眼看林朝被蔡邕說得沉默不言,鄭玄開口總結道:“子初,為師不知你為何一定要引法家入學宮,但為師想告訴你,但凡嚴刑峻法治國者,最後皆身死國滅。子初你素來善待百姓,此番道理想必也不用為師贅言……”
“多謝老師教誨,弟子明白。”林朝拱手道,“但弟子仍想引法學入學宮,《商君書》自是歪理邪說,但弟子以為《管子》、《韓非子》可堪一讀。”
《管子》自然是沒問題的,畢竟管仲是儒家還是法家,這個問題一直未有定論。
至於《韓非子》,裡面的內容倒是不像《商君書》那麼邪惡,更多的是對古今之思辨,雖然仍有五蠹這種蔑視禮儀道德的東西,但總能自圓其說,更具有一定的哲學性。
鄭玄與蔡邕思慮良久,最終還是答應了林朝的這個請求,將《管子》、《韓非子》列為選修教材。
從這一點,也能側面看出儒法之優劣。
法家得勢時,便禁錮思想,鉗制行為,排斥其他學派的學說。乃至有了後來的焚書坑儒,甚至要求讀書人拜官吏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