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魂> 第十三卷 決勝之海 第十節 海軍的翅膀[額定第三更,求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卷 決勝之海 第十節 海軍的翅膀[額定第三更,求月票] (2 / 2)

P51D的速度超過了海軍裝備的“隼”式戰鬥機,甚至比岸基型號的“隼”(比艦載型號減輕了不少,速度更快一些)還要快不少。雖然“隼”更為堅固,而且火力更為兇猛,在戰場上並沒有吃多少虧,但是這無疑是扇了海軍一記耳光,不管P51D是不是比“隼”更好一些,對唐帝國海軍來說,讓敵人地戰鬥機比自己的飛得更快,那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時候。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向三架飛機制造廠下了死命令,必須要在半年之內完成設計,並且爭取在25年中期完成試飛工作。

讓新式戰鬥機裝備部隊。而當時,沈飛的第二次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在收到了海軍的死命令,以及新的設計指標之後。沈飛的工程師立即加速,並且再次修改了新式戰鬥機的設計。在25年3月份的時候,沈飛就拿出了設計方案來。

這就是帝國海軍航空兵在戰爭期間裝備的第四種戰鬥機——“金鷹”。原本海軍給這種戰鬥機取的名字是“鷹”,不過在第一架樣機出廠的時候被塗成了金色的,因此後來就被稱為了“金鷹”。

新式戰鬥機的設計最大平飛速度(5500米高度)為375節,這比海軍的要求稍微低了一點,但是也可以接受。最大升限達到了12500米,在不攜帶外掛彈藥的情況下,使用機內燃料的最大航程達到了850海里,如果掛一枚250公斤炸彈,八具火箭彈的話,最大航程700海里,而使用大型副油箱的話,最大航程可以達到了1500海里。該戰鬥機最為顯著的特徵是,首次採用了無框架玻璃座艙,而且仿照美軍P51D的設計,採用了氣泡式座艙(後來艦載型號換成了有框架的,主要是無框架玻璃罩太容易碎了,在航母上不安全)。該戰鬥機採用了輸出功率達到了2400馬力的“風16”改進型發動機,並且在設計的時候留有換裝“風18”發動機的空間。其主要武器仍然是四門20毫米航炮(這已經被證明是大戰期間威力與效能最好的航空機關炮),每門炮的備彈量提高到了350發。另外,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充當戰鬥轟炸機使用,其對地轟炸能力並不差。

在沈飛保證“風18”的設計完成之後,可以立即在新戰鬥機上使用之後,海軍沒有再讓沈飛去修改設計了(換上了新發動機後,“金鷹”

的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395節,是大戰期間幾種能夠飛到每小時700公里以上的戰鬥機之一),並且立即讓沈飛開始了全面的設計與試生產工作。

另外,當時海軍還提出了研製新轟炸機的要求,不過最後缺乏足夠的研製力量,新轟炸機的研製工作就被取消了。

“金鷹”的試飛工作從5月份開始,到8月中結束,隨後沈飛就開始進行小批次生產,第一批提供給了海航的訓練部隊,九月底,才會為作戰部隊提供第一批正式生產型號,而且首先裝備的就是艦載航空兵部隊。

除了“金鷹”之外,哈飛還在同期拿出了針對“射水鳥”與“海雕”的改進設計計劃。當時,海軍沒有立即啟動使用“風16”改發動機的轟炸機研製計劃,也沒有啟動使用“風18”發動機的轟炸機的研製計劃,原因很簡單,“射水鳥”與“海雕”的效能比美國海軍的同類轟炸機領先了不少,海軍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不過,哈飛並不想放棄獲得海軍新訂單的機會,因此,在沈飛全力發展新式戰鬥機的時候,哈飛就將重點放到了研製新式轟炸機上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改進型的轟炸機。

新的轟炸機就是在“射水鳥”與“海雕”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使用了“風16”改型發動機,增加了200馬力的輸出功率。

另外,哈飛的工程師還針對轟炸機在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氣動佈局做了一定的修改,另外增加了關鍵部位的結構強度,甚至在座艙附近設定了更厚的裝甲。改進之後,兩種轟炸機在飛行效能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提高,而最大的變化是,這兩種轟炸機都增重了不少,更為牢固,也更不容易被擊落。

這就是後來的“射水鳥”乙型,與“海雕”乙型。因為很多舊轟炸機都接受過相關的改進,所以海軍只是在正式檔案裡用了新的代號,而在部隊裡仍然使用了原來的稱呼,所以帝國海軍並沒有細分舊型號與老型號的這兩種轟炸機。

新式轟炸機的研製與試飛工作與新式戰鬥機同時展開,也計劃在九月份提供給作戰部隊使用。當然,三種新式戰機在正式投入戰場之前,都必須得在作戰部隊進行至少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特別是戰鬥機部隊,在使用新式戰鬥機後,都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這樣飛行員才能夠全面掌握新式戰鬥機的效能。

談仁皓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才看完這份技術檔案。這算是一大好訊息,“金鷹”的效能足夠壓倒戰場上的所有對手了。也許美國海軍也快要搞出新式戰鬥機來了吧,不過,只要“金鷹”能夠順利裝備部隊,那麼帝國海軍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