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弘農公主未必就全然相信了這番說辭。”
“但晉元帝此前關於北伐的推脫舉動讓弘農公主已經看清了他的態度,因此無論相信與否,前往倭國都是她唯一的選擇了。”
“至少在這件事上,弘農公主要比晉元帝更像一個男人——當時前往倭國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遑論抵達倭國後的那些條條道道兒了。”
王通與張瑩二人聞言,亦是沉沉嘆了口氣。
他們想到了近代的華夏,當時面對日寇的侵略,某些人的做法與司馬睿何異?
不,甚至要比司馬睿更差。
畢竟當時的司馬睿其實也是有不出兵北伐的理由的,那時候東晉兵力有限,國家又是初建,內部動盪不已。
而匈奴漢趙在沒有機動軍事能力的情況下又很難越過長江,至少司馬睿在位期間不會有太大的滅國風險。
但華夏當年的局勢卻要比這嚴峻無數倍,民族存亡只在頃刻之間,屬於真正可能亡國滅種的絕境。
結果依舊有人選擇了綏靖政策,高呼攘外必先安內,這可比司馬睿腦癱無數倍了
可惜作為數字人的朱祁鎮雖然有極強的算力支援,此時卻也很難與二人做到共情,他依舊在做著後續的相關介紹:
“弘農公主夫婦到了倭國後勵精圖治,在各個層面都做出了大手筆的改動,並且很快收到了不錯的成效,島中的威望也達到了峰值。”
“不過就在他們準備出兵之際,王敦以誅殺劉隗的名義起兵攻入建康,謀奪司馬氏政權,軟禁了司馬睿,司馬睿最終在憂憤中病逝。”
“即位的司馬紹雖然平定了王敦之亂,但一年後的325年便早早逝世了,享年不過二十七歲。”
“第三任的司馬衍更慘,四歲即位,二十二歲駕崩,整個過程朝廷都被庾太后、王導與庾亮把持,出兵更是無從談起。”
“同時整個過程中漢趙也滅亡了,因此弘農公主夫婦便把精力徹底放到了倭島的平叛上。”
“華夏曆史上所謂的倭王贊便是他們的後代,而那時候距離弘農公主夫婦入倭已經過去了近百年。”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倭島倒也能稱之為華夏的自古以來了”
說到最後,朱祁鎮的嘴角也揚起了一絲笑意。
作為資料整合體,他可太清楚自古以來這個詞在華夏網際網路上的意義了。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
隨著這部分《永樂大典》的公開,兔子們網民又可以迎來一陣全新的狂歡,至於小日子嘛.多半就要破防了。
“實際上不止這些。”
在介紹完有關霓虹天皇的文獻後,朱祁鎮繼續帶著張瑩王通朝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