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的BCS理論就構建起來了。
BCS理論的建立,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從微觀角度全面綜合地解釋了超導現象,在理論和實驗上是無可挑剔的。
1972年,巴丁、庫珀與施裡弗三人因為提出BCS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就像牛頓力學配套經典物理、但在微觀領域卻有些乏力一樣,BCS理論很快也遇到了一個瓶頸:
這個理論能夠完美的解釋低溫超導,但在涉及到高溫超導之後卻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情況。
因此物理學界也提出過很多候選機理,目前比較有熱度的分別是RVB(共振價鍵)理論、tJ模型和自旋漲落模型。
這些理論各有優點和缺點,都有待實驗證據檢驗。
“RVB理論認為銅氧高溫超導體中的電子在銅氧面上形成了共振價鍵,為強烈的量子糾纏,而非庫珀對,這種價鍵可以跨越不同的銅氧面從而導致超導性。”
隨後徐雲將PPT翻到了下一頁,對現有的幾種理論進行起了銳評:
“RVB理論能夠解釋高溫超導的一些強關聯效應,如贗能隙和反鐵磁序,但它的弊端在於沒有給出具體的電子配對機制和對稱性,也沒有給出可測量的預言。”
“更早一些的 tJ模型認為電子在銅氧面上透過交換自旋為1/2的激子形成庫珀對,可以解釋高溫超導的 d波對稱性和電荷自旋分離,但同樣沒有給出具體的配對機制。”
“旋漲落模型則認為電子透過交換自旋漲落而形成庫珀對,在這個框架裡,自旋漲落是一種由反鐵磁序和電荷密度波耦合而產生的準粒子。”
“自旋漲落模型也能夠解釋高溫超導體中的 d波對稱性和強關聯效應,但遺憾的是,它依然沒有給出具體的配對機制。”
“徐雲同學。”
在徐雲說完這番話後,薛其坤院士舉手打斷了他:
“聽你這說法你這次採用的思路,似乎並不是主流中的一種?”
“沒錯。”
徐雲點了點頭,肯定了薛其坤的判斷:
“我這次用於描述機理的理論此前並未有人提出過,我將它稱之為.陳徐磁矢勢正則理論。”
這一次。
包括一直沒有出聲的楊老在內,臺下的人頓時齊齊一愣。
陳徐磁矢勢正則理論。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的資訊量似乎有點大啊.
譬如磁矢勢。
相對於電流電荷,磁矢勢這個物理量的知名度可能要低一點兒。
實際上它是一個旋性向量,和磁場有關:
已知在穩定磁場中向量B的散度為零,根據重要失量恆等式任何向量場的旋度的散度恆為零,因此B可表示為B=▽×A,向量場A成為向量磁位,因此得到電流分佈的A,對A做微分運算就可以得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