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考完回來時,一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慶幸,走到朱浩面前用可憐巴巴的眼神看過來。
唐寅與儲玉等人交流過後,走回來時正好聽到朱浩和朱四的對話。
“太難了,就好像真的科舉一樣,當時我好緊張,握著筆,手心出汗不止,不過好在我把兩篇文章都寫完了。”
朱四說到這兒,長舒一口氣,臉上終於有了笑容。
不管怎樣,朱四總算在多對一,一群人盯著的情況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正式的考試。
而且還把文章寫完了,實屬難能可貴。
朱浩問道:“什麼題目?你可還記得自己寫了什麼?”
“兩道題,一道《論語》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道題相對簡單一些,後面的孟子題有些難,‘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
朱四說到這兒,有些遺憾,可能第二道題他發揮得不是很好。
朱浩聽完題目,唐寅也正好走過來,不過唐寅沒說什麼,朱四趕緊給唐寅行禮:“見過唐先生。”
朱浩道:“這位張提學,出題很工整,看來他沒有刻意出簡單題讓你來作答,就看你的文章在他那邊能得到如何評分了。”
唐寅聽了兩道題目,點了點頭,很是贊同朱浩的說法。
如果是一般的提學副使給世子出題,世子還只是個十歲大的孩子,出的題目必定務求簡單,但這兩道題從出題角度來說,並不算“匆匆應付了事”那種,尤其第二題,對一個十歲大孩子,尤其還是興王世子,有點“超綱”了。
第一題講究禮法的施用,有點勸諫和指導朱四將來如何治理國家的意味,也可以說是教朱四將來如何治理好王府。
第二題則是講養士的問題,不能指望每次給人家饋贈讓人家來拜謝你,這不是養士而是施捨,想要重用不應該只想著給一些吃穿住行的東西,而應該賜予官職……
站在一個朝臣的角度,張邦奇出的兩道題目都恰如其分,沒有超出臣子的本分,暗中卻在教導世子如何為人處世。
朱浩都覺得張邦奇這兩道題出得很不錯。
……
……
隨後是張邦奇閱卷和給出評語的時間。
到下午時,袁宗皋和張景明等人宴請完張邦奇後回到王府,帶上唐寅、儲玉、朱浩一起去見興王。
昨日朱浩考中生員,還沒有去向興王行謝禮,畢竟最近興王的身體不太好,見外人的時間不多。
到了書房,袁宗皋笑著將朱四的兩篇文章四書文原稿交上去,並轉達了張邦奇的評價。
袁宗皋道:“……張學道評價,世子學問卓然,才華方面非常值得肯定,他若是參加科舉,即便以十歲之身也不輸一般童生、生員,其文章已能在科舉場上有所進益。”
“是嗎?咳咳。”
朱祐杬一邊咳嗽,一邊仔細端詳自己兒子的文章。
這個當爹的,這一兩年身體不好,對於兒子學業的督促已不像頭幾年那般事必躬親,看過兒子的文章後也覺得驚訝:“這真是世子寫出來的?果然與之前大不相同,怎感覺一夜間,他好像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