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錦衣狀元> 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場與第三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場與第三場 (2 / 3)

內簾官這種自相矛盾的心理,讓朱浩在答題時仔細斟酌,到底要不要把當今朝局批判得一文不值……

看來光是逞“憤青”之舉,以為迎合了文官階層喜好,最後的結果卻可能被內簾官認為你政治方面不夠成熟,此番鄉試中難以取得好成績。

如此看來,論點還是偏中立一些比較好。

……

……

第二場考試,在一種相對平和的氛圍中進行。

或許考生們都覺得,第一場四書文才是重中之重,第二場作答好不好已無關緊要,這就好像考試時給你出幾道附加題,讓你必須作答,卻又說成績不記錄進總成績中……那你是好好作答,還是潦草應對,矇混過關?

不管選擇如何,至少在答題心態上,沒有第一場那麼緊張。

但考場內依然沒有異常聲響。

三天兩夜的考試轉瞬即止,八月十四早晨,交卷的人可就多了,考場一下子湧出兩三百人,考生們匆匆回去,稍事休息,準備第三場時務策的考試。

……

……

有了前兩場各三天的痛苦煎熬,第三場考試時,朱浩越發適應了。

五道策論,分為經史策和時務策。

經史策就是以古論今,時務策則是論當下時局。

讓朱浩失望的是,五道策論題,只有最後一題隱約算是針砭時弊的時務策,卻非常隱晦,論述方向有點像“湖廣熟,天下足”,論的是西北九邊糧草物資調運,以江南糧草無法推行,反而是湖廣與河南、陝西交界,調動糧草兵馬反而更加方便……

朱浩看過題目,總感覺出題者指向的是蘇熙貴。

因為過去幾年,正因為蘇熙貴來回奔走,糧草得以直接從湖廣調動北上,比之前從江南調運走大運河,既節省路程,又讓湖廣之地糧草最大程度發揮效用。

經史策中也有相似題目:“問,古之為國者必務訓農,其民富而俗醇,良有以也,方今朝廷重臣,既專領司農之官,郡縣長吏,又兼任勸農之職,而田裡之間,地有遺力,人多遊心……”

策論題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題目比較長。

先說一段很長的句子,帶來一個觀點,最後讓你嘗試去論述,最後以“請試言之”之類的話作為總結,這就是道標準的作文題,比那種引用四書五經中某一段話讓你論證更符合後世寫議論文的習慣。

而且這種策論題的回答有個好處,無需使用八股文。

基本上是自由發揮,有立意,能把觀點清楚無誤地表達出來便可。

但若從字面意思著手,這道題作答方向緊貼“訓農”,那就有失偏頗,因為光是這上半句,就能看出出題者指出,勸農最大的問題是“地有遺力、人多遊心”,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你,其實土地能生產出來的糧食應該更多,造成糧食短缺的局面在於“人多遊心”,意思是有人不事生產,而專門想著去做生意,在讀書人看來,行商對務農損害極大,需要大力抑制。

所以要“抑末”,不能本末倒置,要追求農業生產,把那些經商者一併幹趴下。

朱浩很想說,你們這些所謂的大儒,有沒有想過是誰把糧食從田地運到你們嘴裡?是你們的家人?還是農民本身?

一個個不事生產,卻批判溝通八方的商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