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似在暗諷孔家內部傳承。
“判”題則類似於公堂審案,考察考生對《大明律》的瞭解。
題目中有“器用布絹不如法”、“出使不復命”這樣的內容,不是讓你來議論,而是以公堂審案的方式對其進行判罰。
也屬於應用文範疇。
……
第二場結束。
二月十五,第三場如期開考。
策問題目,上來第一題涉及家國大事:“問,漢唐以武立國,傳承以定國之治,然亂國於武。夫宋以文治而安天下,四海昇平,為外夷所擾,覆巢令蒼生苟全……”
第一題考察的是文武立國的問題。
這是讓考生來闡述,在治國安邦上,到底是以文立國重要,還是以武立國重要?
總之舉例的朝代都已經玩完,不管是以文立國還是以武立國,最終的結果都是走上衰亡,所以這道題目並沒有準確的方向,你說以文立國也行,以武立國也無不可。
但若是議論方向以大明立國為標準,你就不能再拿漢唐和宋來打比方,就要直接寫……明以何立國作為你的基礎論調。
一般文人當然是推崇以文立國,把士大夫的地位推得高高的,但這是考官出題的真正目的?
若是轉為中庸的腔調,文武並舉,就會將題目的議論方向帶到中庸上。
這就是策問中最典型的題目考察方向,需要“預設前提”,不管是以文還是以武立國,都要講一個先決條件,也要講情況之發展,會試考題中遇到策問題目,那是要講辯證唯物主義的。
朱浩的議論方向,索性就以“太祖以鞍馬定天下,驅除韃虜”作為點題的開頭。
朱浩要闡述的觀點,以武安邦,以文教化世人,雖是並舉,卻以武為先,這是朱浩真實想法的寫照。
你光靠文來立國有個屁用,不管是外夷入侵,還是國家內部出現動亂,你靠嘴巴能把問題解決?
最終還不是要用到武力?
讀書人不愛聽這些,但讀書是為了教化世人你不能不承認吧?戰場上殺敵不能靠四書五經也要承認吧?
……
二題問“天時周禮”。
三題論“禮樂安民,服化百姓之道”,提到幾位先賢的論調,有點像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吃癟的“四子造詣”考題,這大概也是策問題所定的一個基調,就是在第三題上拿出一些先賢的說辭,以此來論一個有關聖人治國方向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