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錦衣狀元>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場、三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場、三場 (3 / 4)

但這次因出題方向淺顯,不像程敏政那麼頭鐵,非要炫技賣弄,題目算是中規中矩,不會讓考生找不準下筆點。

前三題都屬於經史策。

只有第一題把方向引向大明立國之本,有點時務策的影子。

第四題屬於正經的時務策,論江贛地方叛亂後安民細節,無非是減免賦稅等,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人,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第五題則是論海倭,這有點從時務策往戰略策的方向轉變,題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歸於內”的說法,這就提到了大明執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後仍舊以禮教安民之類的觀點作為結尾,有點文人治國想當然的感覺。

……

……

一次會試,三場考試,通篇題目都算出得中規中矩。

沒有特別出彩的題,算是緊跟時代脈搏,題目中幾次出現跟寧王謀反關聯的題目。

相比於鄉試之前多考察考生對於四書經義的掌握,到會試這一級別的考試就比較側重考察考生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只是那種讀死書靠死記硬背僥倖混過鄉試的書呆子,或者像祝允明、文徵明這樣光有才學而沒有治國遠見之人,遇到這種考試想中榜機會少之又少。

朱浩在完成第三場考試後,也在思索這方面的問題。

雖然說封建科舉荼毒人心,但在某些方面的直觀和遠見,卻非後世一些考試能比擬。

後世很多考試,主考應用文,就是一成不變的答案,再就是考人脈關係和臨場應變,對於天下大勢的考察僅僅侷限於設定答案後的片面考察。

而封建科舉看起來都是以四書五經為基調,以聖人之言為藍本,卻因為聖人也沒規定說一定是天圓地方,考生對於家國大事的意見可以走向不同的議論方向,以此來判斷考生的治國才能。

不侷限於世家門閥出身,更在意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才學以及政治抱負,寒門中也能出雄韜武略有著遠見卓識的貴子,一步登天是有可能實現的。

……

……

三場考試結束。

朱浩如鄉試一般,回去後先好好休息,誰都不見。

等疲憊的身心恢復,他也是先顧自己手頭的事情,就連唐寅讓於三過來通知大家夥兒聚一聚喝場酒,朱浩都沒工夫搭理。

“朱浩這小子,也不知他考得如何,從考場出來便如沒影了一般,世子那邊也不去,這邊請他過來也不成行,或是此番考試考砸了?”

唐寅在跟蔣輪、陸松一起喝酒時,不住搖頭。

蔣輪笑道:“朱小先生本事強,說不定就考中了呢?老唐,你莫不是心中吃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