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曾經的難兄難弟,到現在文徵明還沒有求得很好的出路,一個秀才,在京城能混出什麼名堂?
現在文徵明大概一心跟著唐寅混了。
……
……
唐寅第二天就踏上往西山之路。
這一去大概又要半個多月。
隨後文徵明主動前來拜訪朱浩,得唐寅提點,文徵明雖不知朱浩在新皇體系中的作用,但也知這位小狀元來頭很大,可能是改變他一生的人物,所以文徵明見到朱浩後非常客氣。
「文先生,您是家師的朋友,便是我師長,不必如此
客氣。」
朱浩笑著跟文徵明寒暄。
文徵明急忙拱手:「哪裡,哪裡,在下一介寒儒,豈能與朱大人相比?」
論恭維人的本事,文徵明真有一套。
「大人」在唐宋以前,泛指父母叔伯等長輩,元及以後的朝代,才逐漸出現稱呼官員為「大人」,比如《西遊記》中,唐僧一行途徑諸國城門,皆稱門使為「大人」。朱浩心說,以「大人」來對自己稱呼的,你文徵明算是第一個。
但問題是,歷史上文徵明也算是有節氣,拒絕寧王的徵召,眼光獨到,至少比唐寅那貨強……朱浩一直覺得,唐寅***前應該不是不知曉寧王的野心,前去江西為紅顏多過其它,或許就是被婁素珍矇蔽了雙眼。
這大概也是為何後來見到婁素珍,甚至是見到心儀女子時,唐寅都很扭捏的原因。
算不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朱浩道:「文先生客氣了。今日不過是例行一見,約個地方,回頭有事只管派人來知會……唐先生說,過幾天會有江南工匠到京城,到時望文先生引薦。」
「要的,要的。」
文徵明顯得很欣慰。
自己既是給唐寅做事,又能接觸到新皇跟前的人。
相比於朝中官員勾心鬥角,文徵明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景,所以朱浩不用擔心他出去亂說。
也沒人會在意這樣一個「小人物」。
儘管文徵明在文壇中地位不低,但在官場,文徵明連個屁都不是,考中舉人或還有一點社會地位,一個生員能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