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林俊要代表朝廷對普通士子立規矩,那朕是不是也可以對你們這些當官的讀書人立規矩?
怎麼不懂的將心比心呢?
林俊還要說什麼,卻見蔣冕衝著他連連使眼色,林俊只能恨恨然退下。
這一幕,恰好被朱四捕捉到。
朱四心想:「果然如朱浩所說,現在姓楊的遇事多不出面,讓他的跟班姓蔣的衝鋒陷陣,這群人真是沆瀣一氣,敗壞大明朝綱,根本就沒把自己當臣子……哼,朝廷到底是他們的,還是朕的?」
「好了,對外宣揚調查結果一事,交給禮部完成。」朱四正色道。
禮部尚書毛澄出來領命。
有關會試出現舞弊的風波,看起來就在這種君臣默契中結束。
……
……
朝廷的設想很好,有了輿論風波,朝廷查一下,給
下面一個交待,就算是「闢謠」,下面的人就該老老實實不會再質疑。
這種闢謠,也是煞費苦心,不然為什麼要一次出動禮科都給事中和已致仕曾深受科舉舞弊之害的唐寅?
可理想是美好的,現在卻很殘酷。
朝廷的闢謠釋出後,非但沒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火上澆油,可說是瞬間就把京師士子的輿論給點燃了。
我們議論這次會試有貓膩,結果朝廷派人象徵性查了查,就告訴我們沒有此事?
搞啥呢?
先前還只是讀書人間議論,現在發展為有人跑去文廟靜坐哭訴。
在大明,哭廟是很有效果的聚眾抗議行為,主要由江南士子發起,因為他們看到了皇帝對待普通讀書人的優待,若真如林俊那般,嚴厲懲戒一些讀書人的話,他們就不敢亂來了。
正是他們看到先前隨便議論一下,就逼著朝廷自查,雖然效果不明顯,但他們還是願意更進一步。
鬧一下,或許會是結果就能推翻,沒中貢士的就有翻盤的機會。
不鬧,那就只能等三年後再來,誰知那時會不會再整出什麼么蛾子來?
沒有讀書人願意承認自己學問不行,尤其是參加會試的都是各省讀書人中的翹楚,乃是從鄉試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舉人。
現在民間對於科舉舞弊傳得沸沸揚揚,他們便覺得自己受到打壓,再加上這次內閣首輔那不學無術的兒子楊惇都考過了,一個個更覺得其中有隱情,只是朝廷不想對外公佈罷了。
或許連皇帝都被姓楊的裹挾了呢?
……
……
楊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