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不是廠衛中人,也沒有朱浩那種威望,東廠和錦衣衛的人誰會服他呢?而且就算他提出來,皇帝也未必會同意。
張璁道:“應當以朱侍郎回朝嚴查。”
他算是想明白了。
這時候應該找朱浩回來,讓這個競爭對手趟渾水。
事情在一個可控範圍內,他張璁自然可以替皇帝分憂,如今事情已經鬧大了,那就讓朱浩來,你不是自詡很能耐嗎?先前的左順門事件,也沒見你出多少力,完全都是皇帝在前衝鋒陷陣。
這次給你個表現的機會,我故意把事鬧大,等收拾不住的時候讓你出面,這樣文臣就會覺得皇帝去西山是你在背後攛掇的。
如此一來,你就要從暗處走到明面,君臣矛盾由你一個人承擔……那時就算你能把事情圓滿解決,也會讓你惹一身騷。
看你還怎麼在輿論的漩渦中?著臉入閣,甚至當首輔!
朱四道:“別說,朕也有此意,說起來朱卿家已好久沒替朕做大事了。准奏!”
張璁提到讓朱浩回來辦事,非常符合朱四的心意,他當即便答應下來。
旁邊的席書沒想到,張璁居然會這麼建言,還得到皇帝應允,不由暗自搖搖頭。
……
……
一封急召朱浩回京的密詔,從西山發出。
朱四沒讓朱浩去西山,而是讓其直接回京城,讓朱浩出面彈壓這次可能會出現的文官抗議事件,等於說事情尚未發生,朱四這邊已在未雨綢繆。
當朱浩在以船廠為中心的天津城收到朱四密詔時,事情已過去兩天。
“朱侍郎,我看你還是早些出發回京城吧。”
徐階早就不想在天津停留了,知道朱浩要回京城,忍不住出言催促。
朱浩心想,真不該讓徐階看到這封密詔。
宰相起於州部,勐將發於卒伍,在朱浩眼裡,不管是官員和武將最好都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否則就有可能犯紙上談兵的錯誤,耽誤國家大事。這徐階一點務實精神都沒有,不肯腳踏實地做事,只想待在翰林院享清福,朱浩本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徐階能繼承自己衣缽,現在看來失算了。
當然,朱浩不瞭解的是,徐階的志向從來都不是什麼改變時代,就是想安心做官,只求名利而從不想自己要為大明做點什麼,口中雖然常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其實其所有考量都是為自身利益。
升官,把權力牢牢地攥在手裡,掌控別人的命運,這才是這個時代儒官真正的追求。
朱浩是有權力不去爭取,而徐階則是擠破腦袋往上擠,兩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朱浩道:“子升,你想跟我一起回京?”
徐階心中一百個樂意,但他還是裝出矜持的樣子:“我是工部郎中,現在這裡需要我,我便留下來幫你照看。等你把事情辦完……”
大概意思是你辦完事就回來接替我。
到時候你留下,我就可以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