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補充了一下選拔的條件:「此人一定要有威望,最好無論是否參與到議禮中來,百官對其都要心悅誠服。」
黃瓚聽到這裡,如同從天上掉落下來,還是臉朝下的那種,當下尷尬一笑。
他似乎聽出來了,朱浩的意思是,咱倆都不合適,你就別多想了!
「唉!」
朱浩嘆了口氣道,「其實楊部堂在吏部尚書的位子上最好不過,也更能幫陛下收穫人心。但可惜他一心要入閣,以最直接的方式匡扶社稷,以至於從未考慮過職位授予誰的問題。陛下將他調到翰林學士的位子,多是臨時起意,以至於根本就未安排好吏部尚書的接任人選。」
黃瓚再問:「那到底誰最有機會?」
朱浩道:「除非內閣中一
人,或是朝堂外某人,否則不好說啊。」
黃瓚搖頭苦笑。
他聽出了朱浩的意思,朱浩覺得朝中的人除了內閣大學士外,已無人有資格接替楊一清出任吏部尚書,這讓黃瓚非常不服氣。
但其實朱浩想說的是,誰有沒有資格的決定權在皇帝手上,而皇帝的用人標準,不是這個人有沒有能力,而是這個人政治傾向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楊廷和在朝中的餘黨。
眼下皇帝選官幾乎就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楊廷和在朝堂的餘孽一個個全都掃除掉。
原本的歷史上,從嘉靖四年開始,嘉靖帝多任用一些從南京調過來的邊緣官員,還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議禮派成員,也正是因此緣故,嚴嵩才有了快速崛起的機會。
黃瓚道:「那……在下真的一點上位的可能都沒有嗎?」
「有。」
朱浩道,「需要黃部堂你自己去跟陛下爭取,能決定此事的只有陛下,您來跟我說毫無意義,若是陛下同意你就上去了,陛下不答應,誰說都白搭!」
……
……
黃瓚走的時候,心情極為鬱悶。
朱浩給出的建議,居然是讓他去求皇帝,怎麼聽都不靠譜,難道跑皇帝面前毛遂自薦?我瘋了吧?
等送走黃瓚後,朱浩有些失落。
彷彿唐寅又坐在他旁邊,衝著他翻白眼,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折騰黃瓚,然後再詳細問問到底誰更有可能。
可惜人已作古。
朱浩感覺自己失去了一個知心朋友,平時跟唐寅一起插科打諢,那也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