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往殿外看了一眼,提醒道。
楊慎不由將目光挪過去,但見黃瓚和張璁,一前一後進入奉天殿。
眾大臣隨即望向二人,卻沒有誰上前質詢。
朱浩嘆道:“都沒個人過去抨擊一下他們的作為,大概都知道,換了誰,也不過是被人拿來當槍使,就算不是他二人,也該有其他人替陛下出面吧。”
楊慎面色不善:“今日乃勸諫陛下,不宜節外生枝。”
“嗯。”
朱浩點頭,“那用修兄趕緊去準備一下,在下能幫上你忙的地方實在太少,不該耽誤你的時間。”
楊慎再次瞪了朱浩一眼後,無奈地嘆口氣,卻還是往翰林學士石珤和豐熙那邊走過去。
如朱浩所言,在楊慎的視角中,朱浩在大禮議的問題上參與感太低,跟朱浩談什麼事,好像都徒勞無益。
……
……
皇帝終於駕臨。
眾大臣提前準備半晌,此時皆摩拳擦掌。
君臣相見的禮數剛結束,沒等朱四開口,禮部尚書汪俊已經迫不及待出列,將一份由四份奏疏組成的聯名直諫上奏舉在手上,恭敬地道:“陛下,有關大禮之事,朝中三百六十六名大臣,一同聯名請奏,請陛下收回成命!”
“請陛下收回成命!”
在場的文官除了黃瓚和張璁外,有一個算一個,皆都開口請求。
朱四不急不忙,只是對張左擺擺手,由張左走過去,將奏疏拿過來後,呈遞到他面前,然後朱四煞有介事當眾開啟來,好像在認真閱讀上奏的內容。
汪俊本在等朱四作答。
但朱四遲遲不吱聲,汪俊以為皇帝故意裝啞巴,再次補充道:“陛下,有關大禮之事,涉及國祚法統,稍有不慎,將貽害無窮,對陛下聲名不利。大明諸先皇福澤庇佑,一切當有序而為,若亂了綱常,勢必會令後世之人恥笑,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大概汪俊現在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了,勸諫皇帝,也不挑好聽的說。
直接把話說絕了也不打緊,對汪俊而言,只要能讓皇帝收回成命,哪怕他這個禮部尚書不當了都行,這個時期的大明文官還是比較有氣節的。
再說楊廷和離朝後,汪俊這官做得本來就很憋屈。
留下個好名聲,似乎比當禮部尚書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