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肯定偏。
果然。
“那老朽就跟你們說說我華夏從先秦到如今,兩千多年的歷史吧。”
眾應選童子大眼瞪小眼,探討歷史?
題目明顯超綱,而且還偏離應選伴讀的主題,不是說好誰學問高誰留下來當伴讀嗎?問題是科舉考試不考這些啊。
隋公言好似不知在場孩子心中的迷茫,右手食指環指一圈,“把你們的名字寫在考卷眉首處。”
這話讓孩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要考歷史嗎?
蔣輪急忙道:“讓你們寫就寫,回頭好知道是誰的卷子,寫慢了待會兒答題可就來不及了。”
蔣輪是個熱心腸,朱浩算是看出來了,這傢伙在王府地位不高,所以用盡一切方法顯示存在……哥們兒,你很自卑啊!
“話說先秦時,我華夏之地湧現諸多先賢,自神農氏定鼎以來,我華夏之民便開始男耕女織的生活,後經歷幾位聖明君主,乃堯、舜、禹,其時華夏洪水氾濫,其中一人,‘娶妻有日,過門不私’,說的是哪位君主?”
說到這兒,隋公言停了下來,拿起茶碗輕抿一口。
不用說,這是第一道題。
這題如果讓飽腹詩書的成年人作答,或許沒什麼難度,但眼前物件卻是一群普遍年歲在七八歲,只讀過一兩年書的稚子……就跟聽天書差不多。
聽完都未必知道題目已出!
“娶妻有日,過門不私”,這道題對朱浩來說就太過小兒科,這不就是治水途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嗎?
但不能寫大禹,要寫“禹”,人家考官都說了,這人要從堯舜禹中出,朱浩一筆寫就,一旁的京公子沒懸念也答了出來。
但看在場學子,能提筆往紙上寫的,一半都不到,對不對還另說。
隋公言喝完茶,也不管孩子們是否答完,繼續講述:“後又經歷夏、商兩朝,曾出過商湯這等聖明的君主,奈何到商末民不聊生,武王伐紂,周朝建立。”
都等著出題呢,到這裡考題卻並未出現。
“周朝傳到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而滅……到東周時,諸侯列國紛起,先有春秋,後有戰國,此時諸子百家,太史公嘗言,‘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說的是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第二道題目丟擲。
在場孩子又傻眼了。
我們連儒家學說還沒整明白呢,你上來就是諸子百家?
朱浩心裡卻琢磨開了:“莫非隋公言崇尚的是法家?興王會把一個崇尚法家的舉人召來教導兒子……有意思。”
提起筆,“法家”二字簡單書就。
這次京公子在思索半晌後才落筆,但明顯不是很確定,這道題對他來說有點超綱。
“戰國末期,秦王一掃八荒六合,建不世之功業,奈何暴秦不過二世,秦末不乏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者,又有楚雖三戶能亡秦之典故,楚漢爭鼎,大漢定我華夏之威,前有文景,後有孝宣之治,其時‘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是哪位皇帝實施的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