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特蕾莎去世後,整理貝多芬傳記的作家,在特蕾莎的遺物裡發現了這首曲子。”
林軒笑著:“但是,這首曲子一問世,所有的音樂家都確定,這就是貝多芬的曲子,因為這首鋼琴小品,如此的迷人。”
“這首鋼琴小品,明明很短,卻是貝多芬一生的音樂成就的融合。”
“後來,寫這個故事將它推送到全球的英文報刊,錯把特蕾莎翻譯成了愛麗絲,所以,這首名曲叫做——《致愛麗絲》。”
“可惜了多美的音樂聲啊,沒能送給我的老師。”
觀眾們都沉浸在了貝多芬和特蕾莎的故事裡。
少部分搞事情的人想了起來:
【這應該是情侶互送禮物選的曲子吧?】
【好傢伙,老師送給學生表達愛意的曲子刻在音樂盒裡,林軒差點把音樂盒送給女老師!】
【噗嗤~可真是摩托過獨木橋掉下去——浪翻車了。】
【別人六年級的林軒不懂嘛,我是不會嘲笑的~】
林軒講完了《致愛麗絲》的來源,然後抬頭:“莫多夫先生,博伊爾先生,寧柏明大師,準備好聽這首《致愛麗絲》了嗎?”
林軒走進了一座巨大的廣場,廣場中有一臺鋼琴,一個路人正在彈奏。
正是《致愛麗絲》。
音樂響起,莫多夫腦子裡面有一萬個念頭瘋狂湧動。
華麗樂章寫到頭,低低的沉吟,然後再次華麗。
而現在聽到的東西,流暢的如同溪水潺潺,永不枯竭。
雖然它每一句都有一個很標誌性的結尾,告訴別人我要結尾了,而不是讓別人傾耳傾聽。
但,正是因為這樣,才更顯得它有節奏。
藍星以前的古典音樂,就彷彿是一個壯漢揮動錘頭,揮不動了就萎靡一會兒,力氣回來了,又繼續邦邦邦。
而這曲子,就像是一個藝術家在尋找鐵塊的肌理,然後在找到的巧奪天工之處細細捶打,然後再次觀察,許久後又叮叮叮捶打。
這就是……古典音樂的未來?
莫多夫不知道這是不是古典音樂的未來,但能聽出,它和藍星古典音樂不同。
它,代表著一種全新流派。
這種流派對華麗不屑一顧,而更在意情緒。
這種流派對風雅嗤之以鼻,而更在意節奏。
前者就好像是低俗的三a影片,後者就像是一場戀愛。
的確,三a沒有什麼不好的,但是,風雅之下其實就是不雅。
華麗的背後,其實就是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