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深吸口氣,他已經肯定這個世界出自哪裡。
桃花源記!!
一個只有沈旭才記得的完整故事。
他以前語文很好,到現在也還能記得以前學習的古文。
之前副本給出的解釋就是桃花源記中前一小段的意思。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作品,初中時老師只告訴他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但沈旭卻嗤之以鼻。
不是不尊重陶淵明,而是認為所謂的專家解讀不過如此罷了。
他們是從哪裡看出這麼多東西?
他咋就沒看出來?
他當時迷的是靈異,什麼盜墓筆記、鬼吹燈等鬼故事他都極感興趣。
所以當他再看桃花源記時,他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
為什麼陶淵明表達的是理想和不滿?為什麼不能是陶淵明撞鬼了?(此副本故事為作者虛構,請勿過分解讀。)
沈旭當時會這麼想不是沒有道理的。
和副本的問題一樣,他當時也考慮過漁人為什麼會迷路?
沈旭不相信所謂專家那一套,因為不合理。
在古代,不可能有什麼高新產業,能種地和捕魚都算好的了,很多產業都是世代相承。
由此可推斷漁人的父親,乃至他的爺爺、他的祖宗都有可能是漁夫。
照這個推論去反推,漁人從小就不斷接觸附近水域,不應該對附近水域熟悉得如同自己家一樣嗎?
那為什麼還會迷路?
活了那麼久,為什麼現在才遇到桃花林?
這就讓沈旭有了後面的猜想。
漁人遇見桃花林後,還發現了山裡有一個小口,這個入口起初很小,只能容人經過,走了10來步後就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