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工後,能夠保證全年通航,裡下河地區的抗洪能力將要達到三十年一遇。
將要惠及至少一二百萬老百姓,近一千萬畝田地可以旱澇保收,成為一年兩熟的豐產良田。
民以食為天,“漢王”為民做主,承包稅賦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生產,又拿出真金白銀和糧食僱傭幾十萬老百姓修建水利設施。
得到實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還是姓黃,他們當然積極擁護為民謀福祉的“漢王”。
為了遏制住資本的貪婪,黃漢早就制定了許多硬性規定。
年底,按照這些規定製定出的法規在“紅旗日報”等等主流報紙全文刊登,並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廠家認真學習。
工作九天必須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時間不許高於五個時辰的勞動者保護條例,相當於後世有些可笑,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很人性化。
“紅旗日報”、“漢江晚報”不僅僅連續幾天刊登法規條文,還歡迎工人舉報違法,並且刊登了舉報接待的地址。
各地工錢存在著地區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錢每個月一千二百文作為參考,一個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錢最起碼可以保證兩個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
整個“漢王”體系都在大發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擴大再生產的計劃書,定下了招工人數,貼出了招工喜報,有些工廠甚至於在“紅旗日報”刊登招工啟事。
老百姓在過年期間多了一個熱議的話題,不少青壯年想選擇一家離家鄉不遠或者就在家鄉的工廠做工。
正月中旬,劉之倫接到皇帝聖旨的同時也接到了“漢王”的親筆信,聖旨的內容很簡單,調京營人馬回京師另有重任。
“漢王”的親筆信沒有具體內容,而是分析了守穩黃河防線,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
聞絃音而知雅意,很明顯“漢王”這是讓自己站隊,這一刻,劉之倫真的舉棋不定,他連忙派遣劉全親自去邀請方正化密議。
其實方正化也收到了“漢王”的書信,內容大同小異,無非多了回憶崇禎三年一起躍馬廝殺之時的壯懷激烈進行鋪墊而已。
流寇撤退,並不表示高迎祥沒有了進取心,這段時間經常抓到流寇的細作,充分表明京營六萬人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會捲土重來。
哪怕本著中立的態度,此時也不能放棄防線退守京城,否則春耕無法進行,更加談不上秋收,損失何其大也,又會導致饑民遍地。
劉之倫、方正化對大明有感情,更加不會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們跟“漢王”也有袍澤之情,曾經生死與共一同血戰建奴。
“漢王”、當朝皇帝乃是同齡人,一個如同戰神附體連戰連捷打得建奴亡國滅種,如今擁有子民以千萬計,麾下兵強馬壯足以氣吞山河。
一個未老先衰,面對國家盜寇四起支離破碎卻無計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餓殍滿地,連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最後誰主沉浮?不辯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