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呂雉看不出任何異常,實際上,就算是張靚的兩個兒子,張闢疆和張不疑,也沒能發現任何不對。
呂雉再三確認,終於確定留侯張良仙去了,頓時悲從中來,回宮之後,大哭了一場。
然後,呂雉下令,厚葬留侯張良,理由就是,張良乃太子太傅,為大漢之江山社稷功不可沒,理當厚葬。
大漢官方,為留侯張良擬定諡號文成。
在呂雉的親自幹預之下,大漢史官給了張良張子房極高的歷史評價。
張良張子房波瀾壯闊的一生,載入大漢史書,由官方親自審定之後,通告諸侯。
張良張子房,祖先五代相韓。
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其膽略,驚天動地,始皇帝為此大索天下未果。
張良張子房悄然遁逃,在下邳入學宮求學之時,遇黃石公,圯橋三進履,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練就一身通天徹地之本領神通。
秦末,諸侯並起,天下風雲,張良張子房聚眾起義,在留縣,遇大漢高祖,遂成為漢高祖之主要“智囊”。
本只囿於一隅之地的漢高祖,有了子房之輔左,從此魚躍大海,鳥飛高空,沖天而起,成為秦末漢初重要的一支起義大軍。
漢高祖劉邦得大楚皇帝令,相約誰先入關中,誰就能封為關中王,時,關中勢大,大楚上下,無人看好漢高祖。
然,故韓之地,漢高祖再遇張良張子房,採用子房之計,高祖一路高歌勐進,直入關內,擊潰了秦軍,攻入了咸陽,終結了大秦。
大秦二世而亡,乃高祖之功,但子房智略功不可沒。
後,項羽擊敗章邯,勢大,領軍四十萬,直撲咸陽,威逼高祖,值此危難之際,高祖採用子房之計,赴鴻門宴,獨留子房直麵霸王項羽,擺脫了必殺之局。
子房之大智大勇,讓高祖為之感嘆。
西楚霸王不守信諾,自王關中,而將高祖封為漢王,趕往漢中之地。
值此時節,又是子房出謀劃策,為漢王求取大量封地,讓高祖擁有了日後崛起的根基。
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驍勇善戰,大漢屢次大敗虧輸,然,高祖用子房之計,勝不驕敗不餒,頑強抗爭,逐漸穩住了陣腳。
後,高祖用子房之計,下邑出奇謀,不立六國後代,提出“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逐漸取得了戰略之優勢,逼迫西楚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