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從關東運糧,損耗又太大,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蜀人熟悉地形,必定會選精兵襲擊糧道。”
“如此一來,唯有多留兵把守要處,這樣又要多費兵力,不可不熟慮也。”
曹睿點頭,“司空所言甚是。不過司空有所不知。這兩年多來,從關東運糧草到關中,晝夜不停,早已足夠供給關中軍中。”
“故糧草一事,倒是不足慮。至於斜谷阻險,更不是問題。大將軍也說了,自關中入漢中,非單單斜谷不可。”
“特別是子午谷,可以直接從長安直達漢中。即便是子午谷不能行,亦可走回中道,取隴右後再下漢中。”
陳群本就是以治世見長,對軍中之事不甚熟悉。
他只聽過蜀道險阻,對於這斜谷子午谷之類的,只聞其名,未見其詳。
如今被曹睿這麼一說,雖然覺得不對,但又不知從何諫起。
再加上浮華案的風波才剛剛平息,作為唯一一位在洛陽的輔政大臣,身份確實有些敏感,不好說太多。
不過有了陳群開頭,自然就有人跟著勸諫。
太尉華歆也站了出來:“陛下聖德,處成康之盛世,願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
“但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上之心,則二賊之釁,則可靜待而滅。”
這種大而空的話,曹睿不知聽了多少次。
他張口就說道:“賊憑恃山川,武皇帝與文皇帝在時,猶不克平,朕豈敢說必滅之哉?”
“只是二虜兇頑,軍中諸將以為不進兵探取,難以自敗,是以用兵以窺其釁。”
“若天時未至,朕亦有前事之鑑,可學周武王伐紂,會師盟津而回軍,敬不忘所戒。”
華歆聽到皇帝連周武王都搬出來了,知道皇帝心意心決,心裡嘆息一聲。
看到司空與太尉皆勸不住皇帝,有一人實在看不過眼了,站出來大聲說道:
“陛下,此時伐蜀,萬萬不可!”
曹睿定眼一看,原來是中領軍楊暨。
楊暨雖是皇帝近臣,但卻是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反對伐蜀了。
曹睿斥道:“汝不過一書生,安知兵事?”
楊暨拜謝道:“臣出自儒生之末,蒙陛下重恩,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
“吳國陸遜,亦不過一書生,卻能敗劉備於夷陵,陛下安能以書生不足言兵事?”
曹睿惱火道:“汝可自比陸遜否?”
楊暨再拜:
“臣愚鈍,敢問陛下,蜀人與吳人才公開結盟,若大魏伐蜀,吳人必躡其後。若復太和二年之事,則大魏危矣!陛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