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匹是一種生物,它有它旳生物特性。
特別是戰馬,從出生到成長為上戰場,至少要經歷四年的時間。
別說是普通戰馬,就算是馬王,你也得乖乖地等它長大再騎。
未成年是萬萬騎不得的。
按這個生物特性,只要斷絕魏國的戰馬來源地, 甚至不需要斷絕,只要能影響幽州的戰馬輸往中原。
配合在正面戰場上施加足夠的壓力,再考慮到日常訓練的損耗,讓魏國的戰馬供應跟不上消耗。
那麼最多隻需要四年,魏國的騎兵質量就會斷崖式下跌。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也。
後世有言:戰術的成功掩蓋不了戰略的失敗。
同樣的,一時的戰術失敗,也阻止不了戰略的成功。
對於馮君侯來說,臨陣對敵,他不如真正的將軍多矣。
但他有自知之明。
除了破格提拔出一批優秀將領,同時他還能給這些優秀將領提供最好的平臺。
同時,他還擅長從戰略全域性上考慮問題。
臨陣對敵什麼的……關我什麼事?
馮君侯表示:這等小事,還需要我親自動手麼?
大漢從北伐隴右的戰術成功,再從戰略防守到取下涼州後的戰略對峙,最後到現在的戰略進攻。
這一步步走過來,看似順利,實則是步步艱難,一步不能走錯。
智絕天下的大漢丞相日夜殫精竭慮,直至耗盡心血而逝。
用人不疑的大漢天子全權託付忠義之士。
連皇后都把自已的妹妹拿來當籌碼了。
同時朝廷還要剷除世家豪右, 收攏百姓之心, 改革後漢之弊, 給國家注入新的活力……
季漢從區區一個蜀地, 發展成現在的模樣, 靠的可不是一次兩次的戰術,而是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的成功。
以馮君侯現在的位置,一時一地得失,已不是他所要操心的問題。
但關小君侯對馮君侯的戰略表示有些擔憂:
“若真要如阿郎所言,那麼自涼州而至幽州,極西至極東,皆復為大漢所有。”
“然,前後兩漢,之所以有此疆域,乃是有中原為腹心。”
“此時大漢先取幽州,再取中原,恐疆域太長,難以為繼。”
頓了一頓,關小君侯繼續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