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當年大漢與吳國在江邊盟誓,平分天下,幽州可是分給了吳國。”
馮君侯笑道:
“細君不須擔心,莪如何會考慮不到這一層?我只說斷絕幽州的戰馬供應中原, 未說要先取幽州。”
關小君侯有些不明白:
“若是不取幽州, 又如何斷絕魏國戰馬來源?”
馮君侯大笑起來,手執馬鞭,指著東北方:
“吾曾聞,昔日軻比能在幽州邊境時,曾與素利等鮮卑首領共同約定,不得與中國交易馬匹。”
“再結合各處收集來的訊息看,幽州的戰馬來源,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塞外胡人手裡互市而來。”
若是換成大一統的時候,就算塞外不讓戰馬流入中原,大漢亦自有馬場,可養出所需的戰馬。
而且對於“江河所至,皆為臣妾”的鼎盛時期大漢來說,胡人賣不賣馬,可不是胡人說了算。
後漢之初,大漢騎軍裡,就有不少來自烏桓匈奴等突騎。
只是後來隨著大漢控制力的衰退,鮮卑人趁勢在草原的崛起,屢屢越過邊塞劫掠。
更別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大部分地方連糧食都不夠吃。
在易子相食的動亂時代,人都沒有糧食吃,哪有大量的多餘精糧養馬?
官府又如何有精力去維持馬場?
所以對於邊境的官府來說,養馬實不如從塞外交換方便。
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就算是在尚還算是穩定的後漢中期,朝廷在涼州羌胡之亂才剛出苗頭的時候,就覺得馬場負擔太重。
於是裁掉了涼州絕大部分的馬場,僅在隴右留下一個養馬場。
大漢收復涼州後,就算馮君侯有印錢之能,但他想要在涼州重開馬場,也得提前在大河邊上專門開闢出百萬畝良田種豆。
同時還派出自已最得力的農業專家許二孃前去規劃。
這些良田所產的豆類,大部分都是為了供應馬場。
若是沒有足夠的糧食,沒有足夠的豆類,還想開馬場養戰馬,做夢去吧!
就幽州那苦寒之地,若是沒有後方財政的支援,當地官府能養得起幾匹戰馬?
你以為人人都是馮君侯啊?
天下能出一個馮君侯就不錯了。
就現在魏國的鬼樣子,能給幽州支援啥?
反而是要抽調幽州的資源支援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