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季漢現在實行的,是徵兵制與募兵制相結合的兵制。
有戶籍則分田,有籍有田的人家,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須得抽丁服兵役。
兵役一共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這就是郡兵,同時接受正規軍事訓練。
剩下的三年要調入中央軍,參與對外作戰。
這四年兵役是義務性的,除非戰死或殘疾,才有撫卹金。
不過在中央軍,他們可以在接受文化教育,如果進入工程營,甚至還能學到某類技能,算是難得的福利。
如果服役超過了四年,個人就能領到朝廷發給的軍中俸祿,可以補貼家裡。
運氣好一些,能立下足夠的軍功,那麼還能分到“軍田”。
軍田並不是實分給個人,而是按交易所各地的糧食均價折算成錢糧,分到個人手裡。
同樣,這些錢糧也可以按要求送到家裡——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對立下軍功者不吝重賞的制度,是維持漢軍強大戰鬥力的保證。
而想要維持這些制度,須得有兩個最重要的基礎:
一是有足夠的兵源,二是有足夠的財力。
幸好,這些年來,隨著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再加上生產工具的改進等等。
最重要的,還是糧食的增產,是保證大漢財政良好的最底層基礎。
至於兵源,正常來說,按季漢的情況,確實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卻是被大漢丞相的漢夷如一,與馮某人對胡夷的恩威並施化解了。
南邊的夷人,北邊的胡人,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不但給大漢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勞(動)力。
而且還踴躍地加入漢軍,以期能跨躍階層,為後代謀求一條更好的生存之道。
無當軍、義從騎就是最主要的代表。
馮某人雖說有時候手段酷烈了一些,但確實也給邊地的胡夷帶來了許多改變,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活路。
有胡夷視之如惡鬼,但同樣有更多的胡夷視之為天神。
季漢對軍功的重視,導致想要翻身的漢人百姓都趨之若鶩,更別說胡夷。
漢夷如一的好處,就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
因為軍功的賞賜,可是不分漢胡的。
但政策就是再好,也要有實施的前提與基礎,而現在的新復三地,條件恰恰還沒有成熟。
這就要求大漢必須得再等幾年。
以大漢現在的兵力,分散守住各地,已經算是難得。
就如九原都督府,管轄著如此廣袤的草原,卻僅有五千兵力——其中還有兩千是胡騎義從。
若非馮某人屠戮了數萬鮮卑精騎,徹底打斷了鮮卑人的嵴梁骨,嚇破了九原胡兒的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