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不走這一趟,是不行了……”
右夫人輕笑一聲:
“荊州乃三足鼎立之地,吳人想要攻取襄陽,大漢自然也不能光看著,真能拿下草橋關的話,確實也不錯。”
唔,大漢拿草橋關,吳國拿襄陽,所以只有魏賊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馮都護點頭:
“得聞兩位細君之言,某茅塞頓開,既如此,那我就領兵走一趟武關。”
“關鍵問題是,僅僅武關那點守軍,怕是攻不下草橋關。想要攻下草橋關,還須得另行調兵。”
別看現在的大漢,疆域廣大,但兵力仍是關中之戰時的那些兵力,最多就是增加了一些幷州的胡騎義從。
這就是為什麼馮都護一直反對現在就在河東用兵的原因之一。
別看大漢已經收復關中這麼久了,但馮都護知道,再次用兵的時機,仍是遠遠未到。
丞相去世後,軍中本來就人心不穩。
再加上馮都護接管前線大軍,漢中軍的頭號勐將魏延與他不和,而隨軍長史楊儀更是潛逃魏國。
對軍中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逼得馮都護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安撫軍中人心方面來。
魏軍退出關中時,又摧毀了潼關與武關。
馮都護又須得調集人手加以修復。
還要派出人手清理未央宮。
同時還要著手修復鄭國渠,為以後的恢復生產做準備。
緊跟著又是天子遷都,百官與各官署皆隨之遷來,更是諸多繁瑣。
天子遷都完畢,就要著手戰後治理問題,安撫、整頓、收服關中幷州與河東的諸多世家。
不管是用什麼方法,讓世家低頭也好,讓他們配合也罷,利誘甚至恫嚇肢解等等。
挾著大勝餘威,只有讓他們配合了,重新丈量土地與清靜戶籍人口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所以直到去年,新復三地(關中幷州河東)給百姓重新分配田地的舉措才能完全開展。
甚至主持丈量土地的一部分人員,還是從學院學生或者預備學生的世家子弟。
就算是把百姓當成牛馬驢驅使,但想要讓地裡長出莊稼來,也是要時間的。
長出莊稼還不算,還得讓百姓家裡有足夠的餘糧——至少耕種兩三年,才能攢下一年的口糧。
只有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朝廷的恩惠,才能進一步徵召青壯入伍。
否則的話,家裡的壯勞動力沒了,萬一再遇到點什麼災害或者意外,流民便產生了……
這樣計程車卒,就算是強行召到軍中,又有多少戰鬥意志?
這與魏賊對屯田客的壓迫又有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