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猶豫了一下,終究還是搖頭:
“雖然我們有一拼之力,但……恐怕很難。”
司馬懿笑了一下,也不知道是在笑什麼。
只是繼續問道:
“既不可守,那你覺得,漢軍為何要裹足於函谷關,遲遲不願意攻打洛陽?”
司馬昭有些猶豫地回答道:“大概,可能,是因為與吳寇有盟約?”
語氣裡,頗是不自信:
“聽說吳寇本可拿下上庸一地,但最後卻是讓給了漢國,所以會不會……”
“這個自然是一部分原因。”
司馬懿緩緩地說道,也不知是想到了什麼,面上有譏諷之色:
“但漢國借地之事,又不是第一次了,劉備當年能向孫權借南郡,其子劉禪再借一次洛陽,又有何不可?”
“何況,吳寇遠離洛陽,就算是漢軍強硬進軍,藉口代管,只曰日後再還,難道吳人還能阻止不成?”
“所以啊,”司馬懿收起了臉上的譏諷之色,再看向司馬昭,“漢國現在不取洛陽,非不欲,而是沒有必要。”
“因為在他們眼裡,洛陽已經是他們的口中之物。現在不取,是因為準備尚不足。”
上黨一役,要說漢國沒有什麼損失,那就是在掩耳盜鈴。
不說魏延手下精兵損失大半,就連魏延自己也是傷重導致中了風痺不能再起來。
更重要的是,消耗了漢國的底子,給大魏爭取了多幾年的喘息時間。
漢軍最後反敗為勝,卻是隻能止步於函谷關,就是因為後方糧草沒能及時送上來。
“故而所謂的漢吳盟約,其實不過是漢國因勢利導的一個藉口罷了。”
“那大人……”司馬昭就更搞不懂司馬懿的想法了。
漢國想要洛陽嗎?
肯定是想要的。
為什麼現在不要?
因為準備不足。
那大人為什麼還要讓自己帶那句話給漢國?
彷彿是想到了什麼,司馬昭下意識地壓低了聲音:
“莫不成大人慾二桃殺三士?”
以洛陽為餌,挑撥漢吳兩國?
司馬懿笑了,搖了搖頭,然後又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