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是前觀歷代,還是後看諸朝,馮刺史都可以這麼認為,財政是每個政權的命脈。
手裡有錢有糧,不管是遇到天災還是人禍,只要統治階層的整體治理水平還在平均線以上,基本上都可以維持國家的大體穩定。
除非遇到司馬晉那種腦殘水平,那是真沒辦法。
若是手裡沒錢沒糧,但凡有點心志的掌權者,都會想辦法開源節流,很多時候這種做法被稱為改革。
成功了,最低也能給國家繼一波命,牛逼的,甚至可以讓國家浴火重生。
失敗了……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子。
現在馮刺史聽到秦博說吳國的府庫並不寬裕,他只信了一半。
真要僅僅是“不寬裕”,孫權會鑄大泉五十?
每年興漢會賣往吳國的貨物,可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馮刺史清楚得很,校事府在吳國還有一個權力,就是設定專賣障管,以收賦稅。
說白了,就是孫權用來斂財的白手套。
以吳國的政治體制,節流是不可能的。
要不然你是砍掉皇家掌握的禁軍,還是砍掉各層官吏?
砍掉禁軍,那你拿什麼去壓制下面世襲部曲的軍頭?拿什麼去打北邊的魏國?
砍掉一部分官吏節省支出?
暨豔已經用自己的性命證明了世家權貴的態度。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魏還是吳,只要曹叡和孫權沒有膽量掀翻世家政治,最後的結果都會指向這種政治制度的最高形態: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而這個過程,又必然會加劇皇權與世家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內鬥乃至內亂,直至世家徹底壓倒皇權,掌握整個國家。
再加上還有強敵壓境的前提下,孫權想要節流,那就基本不可能。
所以只能是想辦法開源。
而開源所遇到的問題,與節流所遇到的最大阻礙也是一樣的:世家。
世家掌握著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是最好的收稅物件。
問題是,你敢嗎?
就算你敢,你打算怎麼收?
魏國底子厚實,好歹還能撐一撐。
但吳國可沒那樣的底子,內部矛盾無法解決,那就只好向外轉移了。
不過嘛,吳國大帝的孫十萬名號可不是白叫的。
想向外轉移矛盾沒那能力,又沒有膽量拿世族開刀,只好內卷。
按原歷史上的軌跡,吳國應該很快會發行“大泉五百”,接著就是“大泉當千”,乃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