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這個建在漳水南邊的古城,在三十多年前被曹操看中,成為曹魏的開國國都。
建安十五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為彰顯權威,宴飲文士,建了銅雀臺。
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後,擴建鄴城,在銅雀臺東邊建起了金虎臺,作為軍事指揮中心。
建安十九年,曹操晉魏王后,又在銅雀臺西邊建起了冰井臺,兼具倉儲與軍事功能。
三臺並立,以鄴城城牆為基,緊挨漳水,俯瞰漳水南北兩岸,同時又控制著鄴城周圍最主要的渡口——鄴城津。
鄴城津是連線鄴城與北岸軍事要塞的主要通道——比如說曹操建在漳水北岸的玄武池水軍基地。
張苞駐馬在鄴城津的北岸,遙望南邊那三座巍巍高臺。
馬蹄下的渡口,一片狼藉。
槍尖挑起半截焦黑的鐵鏈,鐵鏈末端還拴著同樣被燒得焦黑的橋樁。
漳水在此處本有木橋直通銅雀臺,如今只剩幾根被燒得光禿禿的橋樁戳在河心,像被拔了牙的巨獸頜骨。
曹操擴建鄴城後,鄴城渡因為可以直通銅雀臺,進入鄴城,故而就成了曹氏當權者的專用通道。
此時這條通道,已經被徹底破壞。
沒有留下任何一點有助於渡水的東西。
很明顯,鄴城的魏軍已經提前得到了訊息,把這條曹魏皇權象徵的通道毫無顧忌地毀掉。
不用千里鏡,張苞就可以猜到,對岸望樓上,明裡暗裡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正盯著自己這邊。
不遠處的玄武池,火光未滅,正冒出滾滾濃煙。
船隻殘骸在池面鋪成黑毯,燒酥的龍骨支稜如鬼手。
確定渡口無法渡河,張苞問道:
“附近還有渡口嗎?”
事實上,就算是渡口沒拆,張苞也沒打算從這裡強渡。
鄴城的城牆再加上三座高臺,就這麼杵在水邊。
想要從這裡渡河,那就是強渡再加攻城,而且還是選擇最難攻打的地方攻城。
除了讓將士白白送死,沒有其它效果。
聽到張苞問話,嚮導連忙回答:
“有,除了這個渡口,東邊百餘里有一個渡口,西邊有一大一小兩個渡口。”
看到張苞沒有說話,嚮導於是繼續解釋道:
“東邊渡口叫斥章津,乃是扼守青州與冀州的渡口之一,從那裡可順水直通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