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半夜,便聽見推門呼喚之聲,看時卻沒有人。
眾僧也屢做怪夢,常有人夢中狂呼亂叫,如遭酷刑。跋陀羅燒香咒愿:“你們宿緣在此,我現在造寺,行道禮懺,都是為了使你們早日得到解脫。若想住下去,就做護法善神,若不住,各找各的去處安居吧。”
當晚,僧俗十幾人夢見鬼神數千,挑著擔子移去,眾人從此才得安寧。
大明六年,天下大旱,眾人祈禱山川,但數月都無效果。
孝武請跋陀羅求雨,並很是絕情地說:“法師高明,一定要感動上天,若無靈驗,從此就不要再見面了。”
“貧僧有何功德?不過,仰仗佛家三寶與陛下天威,定會降下甘霖。若不見效,是老朽心意不誠,也就無顏再見陛下。”跋陀羅知道,君王待人,向來是為我所用,並無什麼可說的。
他到北湖釣魚臺燒香祈請,不吃不喝,默誦經典,並加上神咒。
第二天晡時,西北方烏雲如車蓋般冒出。
太陽落時,狂風暴起,陰雲四合,大雨從天而降。
跋陀羅在雨中靜立,如黑色的石頭。
明帝當朝,他更被當做國寶一樣看待。
他明顯蒼老了,老年的歲月多回憶與餘閒,他常把玩拿了數十年的香爐,常靜觀到他手上來取食的鳥兒——幾十年了,他吃完飯,總將剩餘分給鳥兒。
嬌小、活潑的生靈嘰喳著忒楞楞飛去,他深不可測的眼睛朝向天空,在渺渺茫茫之中,他似乎見到了什麼。
泰始四年正月,他覺出日子不多了,便從容地與眾人告別,帝王,公卿,名僧,名士,弟子,熟悉的面孔都為他悲哀,他卻總是微笑。
臨終那天,他久久地朝西方站立,眼中一片光明,對隨侍弟子說:“你看那些天花和聖像。”然後便回屋圓寂了。
小和尚看到安小余聽得入神,道:“施主,我再給你講講保志大師的事蹟。”
保志本姓朱,少年出家,隨師傅修習禪業,一向恭謹勤奮,到宋太始初年卻忽然變得行跡怪異起來,居止不定,飲食無時,幾寸長的頭髮蓬亂如草,卻不梳不剃。
肩上一條錫杖,杖頭掛些刀剪、鏡子、布匹一類的東西,常常就這樣赤腳穿行於大街小巷。
到齊建元年間,更加神怪非常。
他眉開眼笑地與人說些沒頭沒腦的話,人家也不以為意,後來遇到變故,再追想保志的話,分明他是在說著預兆。
有時也來一兩首詩,詞句有如讖語,有時接連幾天不吃東西,卻面無飢色。
保志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快京城計程車庶僧俗,紛紛拜他為師。
齊武帝蕭賾見他影響日廣,便以欺詐、迷惑百姓的罪名將他收在獄中。
第二天,有個獄吏到鬧市中游蕩,見保志在那裡與人說笑,頓生疑惑,悄悄返回獄中,見保志仍在地上打坐。
“難到是我看花了眼嗎?”獄吏捫心自問。
一天,保志忽然對獄卒嚷嚷道:“哈哈!門外有兩人來給我送吃的啦!用金缽盛著,你們快給我拿過來!”
果然文慧太子、竟陵王蕭子良都來給他送飯。
建康令呂文顯將此事報告武帝,武帝見他果真不是凡人,便將他迎入宮中。
不久,景陽山上又出現一個保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
武帝大怒,下令派人檢視後堂,四處找尋,沒有保志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