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還下令齋戒,齋戒期間,無論官私,禁用一切葷食。
文宣帝對僧稠說:“佛法必須由人來弘揚,真誠而不能虛偽。希望您能夠安心於佛法,弟子做您永久的佛門弟子。您認為怎樣呢?”
“陛下既然發誓要護法,就應該順天之安排,俗居世上,盡心於教化,成為珍愛三寶,引導民眾的君王。如此重擔落到肩上,陛下不應推辭。”
僧稠在皇宮住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教化之事已成,想回到山林靜心修煉,便向文宣帝辭行。
文宣帝認為此去馬夾山的山路崎嶇,相互來往困難,因此傳旨在鄴城西南八十里的龍山,給僧稠建佛寺。
佛寺要建成方圓十里的大寺,讓修煉之士到寺中唸經行道。
僧稠得知後,對文宣帝說:“十里寺院的面積太大,恐怕要妨害當地居民,這不是濟世之道,請減一半。”
文宣帝再次傳旨,把寺院定為方圓五里,讓著名匠人紀伯邕負費寺院建造。
當紀伯邕召集附近的鄉人,問此地的地名,忽然聽到天空有人大聲回答:“山林幽靜,此處本名叫雲門。”
再問聲音的由來,沒有一個人知道。
文宣帝聽說此事,依空中的聲音給寺院起名叫雲門寺。
寺廟建成後,有一個客僧拿著錫杖前來。
寺中僧人給他安排住處,問他從哪個寺院來,他答非所問:“我看這裡有三個寺院。”
說完就不見了,眾僧在地上挖井時,挖出兩隻鴟鳥的嘴。
在寺院的前面有一個深淵。
有一天,僧稠看見一個長著毛,身材魁偉的胡人,在淵邊點火燒水。
水將要煮沸時,就見有一條大蟒從水中躍出,要到鍋裡去。
僧稠用腳一撥,蟒又回到淵中,毛人也不見了?
這天晚上,有一神人領著一個男子來拜見僧稠說:“弟子有一個兒子,年年做惡,神要把他吃掉。我雖然愛惜兒子的生命,但也不敢阻攔神人。弟子已老,將要死去,所以我親自要把兒子供給神。幸而得到大師的救護,才使我的兒子倖免於難。”
說完 , 兩人化做雲霧而去。
僧稠住進雲門寺後,文宣帝又請他作了石窟大寺的住持,讓他以此職位來教化僧眾。
又傳旨把成千上萬的供奉品運到山中,並讓國內各州修建禪室,讓那些體悟佛法的聰明有識之士為教授,來講授佛法。
宣講佛法之風大盛。
文宣帝認為這種弘法方式弊病很多,他對僧稠說:“佛法的根本宗旨是靜心為本,諸位法師依經講法,令人感到枯燥。看來,這種方式要廢除。”
僧稠說:“諸位法師繼承四依,弘揚佛法,使眾人能夠區分正邪,認識到佛理的奧妙。如果沒有這些人,如何開始弘道呢?這是習禪開始時必定要有的過程。發揮佛理的主旨,使奉者逐漸領悟,依靠的就是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