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沙門將要返回故地傳法時,來向靈裕告辭。
向靈裕請求:“願聽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長久受益。”
靈裕說:“你來的時候,我曾對你說過,在你走的時候,我一定贈給你有用之物。”
這個僧人上路時,靈裕給他一本書:“經、誥、禪、律,恐怕會使你的心混亂不堪。這裡有一本《高僧傳》,你拿去作為榜樣,可以長久使用。”
這個僧人還鄉後,以此傳為借鑑,體悟到了佛法的妙處。
曾經有一次,靈裕去聽慧遠**。在講授的中間,靈裕突然高聲說:“慧遠談佛經的註解**事,而讓眾僧修道,簡直是魔說!”
在座的人震驚而起,紛紛斥責靈裕。慧遠快步走向靈裕,靈裕對他說:“我聽說仁者弘法,總是以身作則,以傳示範。因為學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樣的。”
慧遠流淚施禮接受。
靈裕行為清貞潔淨,正氣凜然。
他自入佛門以來,就能夠持律自守。
而且年齡越大持律越嚴,俗情愈減。
母親得病,靈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聽說母親已死,就不再前往。
他嘆息說:“我來看母親,現在還看什麼呢?還是回到寺中,為我的來生做準備吧。”
在年近六十時,靈裕所在寺院已有兩堂僧人,靈裕卻從未有過自己單獨的居室。遇到言行有違犯僧規的,靈裕常常讓他出眾,當面給予訓誡。
不是經律中所允許的,寺廟中決不許女人停留。
女人住的房屋,靈裕從不讓僧人進去。
只有在**時,才讓女人入寺中聽法,而且要後入先出。
靈裕要求眾僧不要穿綾羅綢緞,看到服裝不合規格的,他一定會當眾處理。
一次,靈裕與人探討清名和小利問題。
靈裕說:“我聽說君子爭名,而小人爭利。”
“名本是從利來。”對方說。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靈裕說。
那人說:“這種人是假做善相。”
靈裕反唇相譏:“這也遠勝過真心去做壞事者。”
人們把他的這段話傳為佳言。
鄴下人有諺語稱讚靈裕:衍法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都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