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是劉病已> 第九十六章:大漢糧食危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六章:大漢糧食危機 (2 / 2)

但是糧食的富裕度,卻還不如從前。尤其是河東郡,四年前,河東郡每年能富裕糧食,僅僅是粟米就有三百餘萬石,但現在,已經不足三百萬石。這是人口增加後,糧食消耗隨之增加的最直接證據。

這使得劉詢從當地能徵調的糧食下降。在扣除了必要的儲備糧食後,整個三河地區,漢室目前最多隻能調動三百萬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術條件,這三百萬石,在運輸過程中,最少要損耗七十五萬石!也就是說,僅能有兩百二十萬石左右的糧食能運抵前線,供給大軍。而在現在,在和平條件下,一個士兵(步兵)每年的糧食供給標準是二十石,比農民略高,僅僅夠其填飽肚子。

而騎兵,人跟馬,按照一人雙馬標準計算,一年的糧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這還不包括肉食和戰馬的草料。換句話說,三河地區的兩百來萬石糧食,僅能夠五萬騎兵一年之需,而且這支軍隊的後勤消耗和青壯消耗,還不被計算在內,至於,剩下的那個糧食產區。就是以長安為中心的廣大關中。

只是……關中熟,天下足,早已經是昨日黃花了,自太宗孝文皇帝開始,關中就從糧食輸出地,變成了糧食輸入地,在劉詢即位前,關中就已經每年需要從關東轉輸糧食五十萬石左右,以滿足關中的貴族和長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先帝劉弗陵即位後,透過提倡和鼓勵百姓轉種冬小麥。

“必須加快小麥的推廣和種植面積了!”劉徹在心裡對自己說。

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主要種植作物,在歷史上,曾經用了一千年。

這是巨大的傳統的慣性在作用。想要加這個程序,劉詢就只能用出絕招——提價!現在,少府的義倉小麥收購價格,大約是每石小麥四十錢,有些時候甚至三十五錢。

比起粟米價格,低了十錢以上!對農民來說,種植小麥和種植粟米,在經濟上,其實是一樣的。甚至,種植粟米比種植小麥,獲利更多一些。而且,小麥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照顧。

所以,哪怕在關中,除了上林苑,是因為少府在強力要求種植小麥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來種植粟米,作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種植小麥,來繳納賦稅和賣給少府。

老百姓可聰明的很,自己家,當然要吃最好的食物!哪怕,雖然現在,有著麵食和各種麵餅的出現,使得小麥在口感上勝過了粟米。

但是麥粉研磨,需要時間和人力,除了地主,誰能有那個閒工夫呢?自然,百姓會用腳投票,依然堅守著粟米為主食的傳統。

要改變這個困境,就需要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甚至,吃上一定的虧。必須要讓百姓種植小麥的利益,多於種植粟米,他們才會選擇多種小麥。用錢和利益,來引導百姓,這個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是用處到底有多大,劉詢現在還不得而知。

畢竟,傳統和慣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特別是在這種飲食習慣上。後世的北方人或許有很多人愛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許有不少喜歡用包子饅頭當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卻依然會是麵食和米飯。這就跟你把一個湖南人丟到兩廣和蘇浙,沒有辣椒吃,估計那個湖南人,半個月都受不了。沒有個幾代人的時間,粟米作為北方主食的習慣是根本扭轉不了也改變不了的。

但是劉詢自己很清楚,粟米,單畝產量太少,營養也不如小麥豐富全面,小麥取代粟米,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展的必然。想要養活這天下越來越多的人口。

劉詢不僅僅要給他們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還得給他們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農具,和更高產的糧食畝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