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細心地感受著這虛無空間所帶來的細微變化,他又突然說道:“你是會一些陰陽術,對吧?”
“可能時間久遠,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魏子衡,聽越王勾踐這麼一說,不禁開始雙手比劃了起來。
越王勾踐直接提出他的一個觀點:“雖然我並不瞭解陰陽家的陰陽術,但是我還是道聽途說了一些。似乎陰陽家的很多術都是相生相通的。很顯然,你這個虛無世界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我覺得如果你再學習一些陰陽術的基本的一些。我覺得會有一些奇效。”
魏子衡有些疑惑:“這話怎麼說?是在虛無的加持下,能增加攻擊力嗎?”
越王勾踐沉思了,一會兒說:“也不能這麼說,因為你這個術實在是過於神奇和奧妙,在陰陽家裡面,絕對是禁術的存在。總之,如果你學習些陰陽家的術,說不定會很有天賦。”
魏子衡這下有些引起了他的興趣,半信半疑的說道:“那我以後試一下吧,說不定會對我有所幫助呢。”
緊接著又在虛無空間呆了一會兒,魏子衡也和越王勾踐一樣,一起沉浸在這個虛無的世界中,感受這個世界所帶來的一些身心變化。
魏子衡停留了一會兒之後便決定脫離而出:“越王勾踐那我就先走一步了,你就在這待一會兒吧。”
越王勾踐點點頭,說道:“沒事,只要你不死,這個世界就會存在。我覺得他對我的益處很大,我想好好修煉一下。”
魏子衡的精神返回現實世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時間一看已經是快接近晚上。
匆匆的吃完晚飯,魏子衡三人要簡單的交談了一番,邊各自休息,或者說練習了。明天的對手,他們有很大的把握勝利。
只要認真地休息和準備,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只要注意天子明的進攻,一切都掌握之手。
魏子衡沉思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拿起了孫子的十三篇,細細的研讀起來。只有讀書能讓他靜下心來,才能考慮一些哲學大道,提高身心修養。
這十三篇翻來覆去,最終這謀攻這一片再次吸引魏子衡的注意。自從和墨子談論完之後,他對這十三篇的態度煥然一新。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通篇讀完感受非凡,這文字中的奧妙讓人心馳神往。孫子用傳神的筆法向人們講述了何為謀攻,以一個客觀的事實和極其深刻的道理,向人們展示著行軍作戰的攻擊策略的使用方式。
細細讀來,可以如此理解。
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將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