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面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麼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瞭解軍隊在什麼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內務,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瞭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瞭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瞭解敵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如此詳細的敘述,用兵家的言語向人們展示了何為國家軍事大義。
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幾個謀攻之策。
第一點,冷靜思考用謀略來戰勝敵人。
總結了四類戰勝敵人的形式,並對其優劣進行了排名,既有大局觀又有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採用的具體措施。孫子認為戰爭謀略和外交手段是不戰而勝的重要策略,將領領頭的需要控制自己情緒冷靜而周全的思考,尋找最佳的方式來獲取最大的勝利。
第二點,用兵法則。
敵我雙方的實力決定了戰爭用兵的法則,針對這些具體的兵力對比,選擇不同作戰方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也就是戰略性撤退,其背後追求的仍是“兵不頓而利可全”。當然在兵力強於敵人的時候,也需要對將帥主力進行防護,在現代戰役中,講究“斬首”行動,在戰役未開始前,先使指揮系統癱瘓。
第三點,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君主與將帥是相互的,將帥在不斷戰鬥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瞭解軍隊一切的情況,而君主不知道軍隊的實際情況就不能干擾將帥處理的事情。所以有句老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帥在外領兵作戰時對君主提成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但與實際情況不符,可以自行決斷。
魏子衡默默的嘆了一口氣,站了起來。實際上,國家大事的複雜性遠超自己想象,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像紙上談兵一般,運用到實際可能有些困難,但是總體而言是告訴人們一種對於戰爭的理解和思維方式。
如何靈活運用才是關鍵,照搬使用是絕對不行的。
魏子衡又回想到現在,晉國六卿的形勢,或許戰爭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他必須要對此有更多的感悟,才能在實際應用中嶄露頭角。孫指的這13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每一次研讀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感悟,一次次的感悟,累積在一起,終究會形成一種慣性思想。
魏子衡你很希望這種思想一直能伴隨自己,在這個周王仁義即將消失的時代,群雄爭鋒已不可避免,墨子主張正義戰爭,但終究不能阻止戰爭的開始。
兵家內部的派系相當複雜,但是整體趨勢卻是蓬勃發展,就註定著未來的戰爭不會太少。
同時,近些年來國家的一些技術革新和改變,越來越像整體的發展推向一個高潮。鐵製物品的使用越來越平民化,戰爭的意識形態和規模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春秋時期的仁義戰爭已經消失,那些文書約戰,比拼人數的時代已經過去。
整體的戰爭規模越來越走向一個不可預測的方向。
當今兵家的代表孫武,以超前的意識提出了許多未來戰爭的方法,向人們描繪了什麼樣子才叫戰爭?
魏子衡這個時候也慶幸這本兵書沒有流傳在外,不然的話給各國君主所看見,恐怕一些好戰的君主將會激發出自己的戰爭之心,到時候的華夏估計又要生靈塗炭。
這可是這並不代表一些別有用心想獲得更多土地和稱霸的諸侯君王,他們可不會就此停下邪惡擴張的步伐。周王分封到現在,大國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割據一方的實力越來越明顯,到了現在這個時期,整個華夏的局勢相當清楚。
甚至有人說這天下最終會被統一,這並不是什麼危言聳聽。而是以這個天下大局的發展趨勢來看,恐怕真的會有這種可能的發生。
魏子衡緩緩的捏緊了拳頭,他越發的感覺這個看似平靜的天下大局,很快將會翻雲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