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卅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終章 九三年(卅三) (2 / 7)

“既說分化瓦解,那麼便要知道,哪些人若不分化,最能成事、最有威脅。”

“或者說,如今能威脅宗廟的,是什麼人?”

既說的是威脅宗廟,那麼顯然排除了諸如靖難、玄武門之類的選項。對於宗廟而言,這叫肉爛在鍋裡。

皇子很清楚,他爹說話不會亂說,既是問威脅宗廟,那麼必定是排除了靖難、玄武門這等選項的。

遂道:“以史為鑑,或亡於外,若靖康恥、崖山血。”

“或亡於內,一夫作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而七廟隳。”

“然而兒臣觀天下事,靖康恥、崖山血之事,已無可能。譬若蒙古,如今已經被商賈盤剝的活不下去,已無力矣;而周邊之朝鮮、日本等國,亦非兒臣自大,實不足為慮;至於歐羅巴諸國,更不必提。”

“是以,若說威脅最大,最能成事的,便是底層百姓。”

李欗點了點頭。

他跟劉玉學的那些東西,亂七八糟、七零八落,實質上並沒有接受完整的一套教育。

是以,他不可能從邏輯上,推出“小地產所有制下,小農不可能如法革情況下被資產階級拉走,反而會和城市無產僱工形成同盟”的道理。

但是,邏輯上推不出,不代表李欗不能從一個錯誤的方法,得出一個可能的答桉。

李欗推理的角度,是錯的、表象的、形式的。但結論又是正確的。

“嗯,一夫作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而七廟隳。此時和過去又有不同。”

“自先皇內外分治,如今天下,又分內外兩個部分。”

“於內,斬木者,小農、工匠也。”

“於外,揭竿者,僱工、無產也。”

“內外分治,必要內外皆反,七廟方隳。”

“否則,如今情況,已和過去大不同。內反,則有先發之財貨、物資,關稅,足以鎮壓;外反,則有內地之兵員、邊軍,亦可制也,天朝絕無一城搏天下之資。”

“是以,要緊之事,便是要極力避免內外之底層窮民結成同盟,竟求天下為公。”

“反過來說,要分化瓦解的,便是他們。”

“過去養生員,所為何事?不過是防止讀書人不得志、又難活,遂作亂。如朱元章不得劉伯溫,便難成事。是以,過去統治,只要提防起事作亂的小農,與讀書人一起即可,重點也在於此。”

“而如今,實學鋪開,許多過去秘而不傳的道理,竟在市井充斥。是以,現在統治,提防的便是城中那些有了學問,卻大談僱工之利的人。尤其如今顯學,既解決農人耕者有其田之想、又欲解決工業發展之困境,既有綱領,又有道理,更談均田,此才是要著重提防的人。”

“分化瓦解,重點就在分化瓦解他們。分化內外、分化工與農、居中挑唆、驅虎吞狼、借刀殺人,令其力散,則不得不依賴聖君天子之賢明仁德。”

“如今天下,討論最多的,除了均田,便是鈔關子口之事。”

“朕且問你,若將來歐羅巴動亂、印度暴亂、而松蘇等地又因機器使用產量日增,賣不出去……”

“均田或可長治、亦或治本。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屆時,是不是必要談鈔關子口、內部管制、內地保護之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