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當時的皇家馬德里雖已有復甦跡象,但外界輿論普遍認為他們在短時間內仍難與巴薩抗衡。
半決賽首回合,紅藍軍團在主場3:0大勝對手,這樣一場勝利似乎也印證了外界對於雙方懸殊實力差的判斷。
帶著這樣的判斷,次回合拉開序幕。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首回合0:3落敗的皇馬在次回合全面發威,上半場結束時他們便以8:0領先巴塞羅那。
此後,皇家馬德里又在第74分鐘、第85分鐘與第87分鐘連下三城,將場上比分改寫為驚人的11:0。
比賽第89分,巴薩憑藉著馬里亞諾·馬丁的進球扳回一城,最終將比分定格為屈辱的1:11。
比賽結束後,巴塞羅那門將米羅不堪重負直接宣佈退役,巴薩主席也在公開道歉後宣佈辭職。
但對於球迷們來說,簡單的道歉已經無濟於事,巴薩上上下下所透露出來的“異常”才最讓人憤怒——球員們整場比賽毫無鬥志,落後狀態下也無奮起直追的決心。
此後,坊間又傳出有警察在中場休息時闖入巴薩更衣室,致使這場慘敗的新聞進一步發酵。
但時至今日,皇馬、巴薩官方對於這場比賽的說明截然不同,外界也流傳著種種說法,始終未有定文。
那麼,這場困擾球迷多年的“迷案”,究竟是巴薩自身實力不濟,還是另有蹊蹺?
對此筆者不敢妄下斷言,筆者蒐羅了幾十年來各方流傳度較廣的推測,供大家參考。
說法一:佛朗哥威脅論
前文已經講到,憑藉著武裝叛變,佛朗哥成功上位。
由於巴塞羅那所在的加泰羅尼亞地區長期支援獨立運動,佛朗哥上臺後便想盡辦法打擊巴薩。
在黑暗壓抑的獨裁時期,足球是人們為數不多可以逃避現實的方式。
久而久之,足球也成為了人們表達情感的一個宣洩口。
對於佛朗哥來說,足球似乎也成為了一個良好的宣傳工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佛朗哥對於身處首都的皇家馬德里產生了興趣,他並不真正關心足球,但觀察到皇家馬德里在西班牙足壇特殊的地位,也意識到巴塞羅那在加泰羅尼亞地區舉足輕重的分量。
佛朗哥意識到,除了槍炮,足球也是一個可以打壓“高傲”的加泰羅尼亞的方式。
首先,佛朗哥頒佈了多項針對加泰羅尼亞地區的禁令,包括禁止使用加泰羅尼亞語言。
此後,佛朗哥又強迫巴薩將隊名從Futbol Club Barcelona更改為西班牙化的Club de Futbol Barcelona,並相應更改隊徽,還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巴薩主席一職,試圖將一切加泰羅尼亞的痕跡從巴塞羅那身上抹去。
但所謂的禁止語言、更改隊名畢竟只是隔靴搔癢,巴塞羅那在西班牙足壇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穩穩壓制當時還未完全復興的皇家馬德里。
於是,佛朗哥進一步走向極端,最終一手導演了1943年的那一場慘案。
據說佛朗哥在次回合比賽開賽之前派出軍隊包圍了巴薩各個球員的老家,如果巴薩球員不在次回合比賽中故意輸球,他們的家人就將面臨生命危險。
當巴薩球員剛剛抵達馬德里時,國家安全域性的主管就拜訪了他們,並提醒巴薩眾將是國家的慷慨才讓他們有機會繼續踢球。
進入中場休息時,國民衛隊的人甚至公然闖入巴薩更衣室,威脅巴薩眾將故意輸掉比賽。
在龐大的壓力下,巴薩球員不得不放棄掙扎,在皇馬主場以一場恥辱性的1:11輸掉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