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戰術很簡單,在西歐防線上部署大量攜帶鐳射指示器的偵察兵,當蘇聯的鋼鐵洪流殺來的時候,有這些偵察兵提供引導,遠端炮兵只需發射鐳射制導炮彈,就能一輛接一輛摧毀蘇聯坦克。
要知道,在整個冷戰期間,“打坦克”都是北約軍事集團的重頭戲。
當時,部署在東歐的十幾萬輛坦克,讓北約國家的將軍夜不能寐。
為了對付蘇聯的鋼鐵洪流,美國還率先研製出專門用來殺傷人員的中子彈,並且配發給歐洲的一線部隊。
只是,用普通炮彈打坦克,顯然不合格。
摧毀了叛軍的3輛坦克與2輛戰車,並沒能阻止叛軍前進,說是螳臂當車也沒錯。
此外,損失也不小。
在十一點四十五分,叛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炮火打擊,上百門榴彈炮與二十多門火箭炮同時向十多處疑似炮兵陣地的區域開火。
結果就是,剛剛到達一處陣地,裝備再次開火的守軍炮兵遭到炮擊。
雖然只有一門M109A6被炮彈直接命中,導致車毀人亡,但是半數以上的M109A6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隨後,王棟給沙姆赫下達了撤退命令。
直到當天晚上,沙姆赫才再次率領這些M109A6返回戰場,而受損的幾門榴彈炮在兩天後才陸續修復。
此時,叛軍的先頭部隊推進到了第二道防線附近。
守衛這道防線的是兩個步兵營,其中一個營部署在西面的公路附近,另外一個營在城區西南。
後面就是城區,防線上的政府軍官兵表現得極為英勇。
也許是受到了鼓舞。
畢竟,叛軍用了一個上午才推進十多公里,而且有上百名官兵,3輛坦克與2輛戰車被炮火摧毀。
叛軍的主攻地點在公路線上,迂迴部隊沒有投入戰鬥。
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守衛防線的政府軍傷亡過半,納尼傑爾在天黑後下了撤退命令。
只是,戰鬥沒有因為夜幕落下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