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種情況,沙姆赫立即調整戰術,不再對付叛軍的步兵,而是瞄準了分佈在公路附近的坦克戰車。
大概是為了在關鍵時刻發起衝鋒,叛軍的坦克戰車都在公路附近。
其實,這也反應出,叛軍並不清楚納西里耶守軍的防禦部署,想當然的認為很快就會遇到下一道防線。
用榴彈炮對付坦克戰車,效果也不是很好。
除非使用“銅斑蛇”之類的制導炮彈,不然用普通炮彈對付坦克戰車,那就只能祈禱運氣足夠好。
在正規戰鬥中,榴彈炮是用來對付伴隨坦克戰車進攻的步兵,而不是坦克戰車。
換句話說,只有運氣足夠好,直接命中坦克戰車,才能摧毀坦克戰車,而爆炸產生的彈片對坦克戰車沒有任何威脅。
當然,有的時候,數量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沙姆赫採用的戰術也很簡單,說是“野蠻”也沒有錯,即16門M109A6全都瞄準一個目標,採用三發同時著彈的方式,在十五秒內各打出三發炮彈,用48枚炮彈對付一輛坦克或者一輛步兵戰車。
精度不夠,就多用一些炮彈,總有一發能夠碰巧砸中。
至於作戰效果,肯定沒有什麼好說的,48枚高爆彈也就幾萬美元,而一輛M1A1要幾百萬美元。
就算開火十次才能摧毀一輛坦克,也是千值萬值。
需要考慮的,只是及時轉移陣地,避開叛軍的反擊炮火。
其實,炮擊效果很不錯。
到中午的時候,16門M109A6總共進行了十四次齊射,用672枚高爆彈幹掉了3輛坦克與2輛步兵戰車。
雖然坦克裝甲厚實,但是隻要被高爆彈打中,絕對會車毀人亡。
很簡單,只是幾千克高能炸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就能震死坦克裡的所有人員,破壞絕大部分裝置。
早在冷戰期間,美軍就做過類似測試。
在那次測試中,一輛狀態良好的M1坦克被一枚155毫米高爆彈徹底摧毀,包括髮動機在內的主要裝置全都被嚴重損壞,而參與測試的一輛M60坦克甚至被高爆彈轟成了零件狀態。
其實,就是這次測試,讓美軍投資研製制導炮彈,即後來的“銅斑蛇”。
按照最初的設想,“銅斑蛇”不是用來摧毀高價值點狀目標,而是用來打坦克,即對付蘇聯的鋼鐵洪流。